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麦田灌溉智能决策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型构建、决策实施及评价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范围内冬小麦种植区的灌溉智能决策技术应用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ntelligent Decision-making of Wheat Field Irrig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7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2/T 757-2018《麦田灌溉智能决策技术规程》是由天津市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麦田灌溉中的智能化决策流程。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灌溉决策系统要求
条文3.1:灌溉决策系统应具备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输出的功能。
解读:这一条强调了灌溉决策系统的基本功能需求。数据采集是指通过传感器等设备获取土壤湿度、气象条件等信息;传输则涉及这些数据在网络中的传递;存储确保了数据不会丢失;处理是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以生成灌溉建议;输出则是将最终的灌溉方案提供给用户或执行机构。
数据采集与监测
条文4.2:土壤湿度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应在作物根系活动层内,并且至少每隔10米设置一个监测点。
解读:此条规定了土壤湿度传感器的布置方式。合理的位置选择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实际的土壤水分状况,从而提高灌溉决策的准确性。每隔10米设置一个监测点可以保证对较大面积农田的有效监控。
智能灌溉模型
条文5.3:智能灌溉模型应当考虑降雨量、蒸发量以及作物需水量等因素,并采用适宜的数学方法建立。
解读:智能灌溉模型是整个灌溉决策系统的核心部分。它需要综合考虑多种环境因素来预测未来的灌溉需求。使用合适的数学模型(如回归分析、神经网络等)有助于提高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
灌溉策略制定
条文6.1:根据实时监测到的数据调整灌溉计划,当土壤湿度低于设定阈值时启动灌溉程序。
解读:这一条款明确了如何依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动态调整灌溉策略。通过设定合理的湿度阈值,可以在作物缺水之前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因干旱造成的减产。
设备维护与校准
条文8.1:定期检查灌溉设施的工作状态,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校准。
解读:为了保证灌溉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定期维护是非常必要的。全面校准不仅包括硬件设备的状态检查,还涉及到软件算法的验证,确保所有组件都能正常工作并提供精确的信息支持。
以上内容只是对DB12/T 757-2018部分内容的简要介绍,具体实施时还需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进一步细化操作步骤。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