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宜耕沙地保护性开发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技术要求、设计内容及实施要点。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范围内宜耕沙地的保护性开发工程设计及相关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Design of Protective Development Engineering of Cultivable Sandy Land
中国标准分类号:B20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1332-2018《宜耕沙地保护性开发工程设计技术规范》是内蒙古自治区针对沙地保护与开发利用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内蒙古自治区内宜耕沙地的保护性开发工程设计。明确了适用区域和对象,为后续具体条款提供了实施背景。
2. 术语和定义:
- 宜耕沙地:指具备一定条件可以进行农业耕作但尚未开垦的土地。
- 保护性开发: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3. 规划设计原则:
- 生态优先:强调在开发过程中必须考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确保可持续发展。
- 科学规划:依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
-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社会整体利益。
4. 土壤改良:
- 提出了具体的土壤改良措施,如增加有机肥施用量、采用深松耕技术等,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肥力。
- 规定了不同类型的土壤改良方法及其适用条件,确保改良效果最大化。
5. 灌溉系统设计:
- 对于干旱地区,需特别注意灌溉系统的布局与管理,提倡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
- 要求根据作物需水量及气候特点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并保证灌溉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6. 防护林体系建设:
- 强调了防护林带建设的重要性,指出其不仅能够防风固沙还能调节小气候。
- 指导如何合理配置树种,形成多层次的防护林体系,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7. 监测与评估机制:
- 建立健全监测网络,定期收集相关数据用于评估开发活动的效果。
- 制定详细的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但不限于植被覆盖率变化、土壤侵蚀量减少情况等。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宜耕沙地保护性开发工程设计技术规范》从多个角度出发,为内蒙古自治区内宜耕沙地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导,旨在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双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