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天津市后备牛饲养区(舍)建设工艺设计的基本要求、布局规划、建筑设计、设施设备配置及环境保护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天津市范围内后备牛饲养区(舍)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的设计与建设。
Title:Code for Process Design of Rearing Area (Building) Construction for Heifers in Tianji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1329-2018《后备牛饲养区(舍)建设工艺设计规范》是内蒙古自治区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指导后备牛饲养区的规划与设计,确保养殖环境满足牛只生长发育需求,提高养殖效率。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选址与布局
条文解读:
- 5.1.1:后备牛饲养区应选择地势较高、干燥且背风向阳的位置,避免低洼积水区域。这一规定是为了防止地下水位过高导致湿气侵入,影响牛只健康,并减少疾病传播风险。
- 5.1.2:距离居民区至少500米以上,远离工业污染源和交通干道。目的是保护周围生态环境及人类居住环境不受影响,同时降低外界噪音对牛群的影响。
建筑结构
条文解读:
- 6.2.1:牛舍建筑应采用保温隔热材料,屋顶坡度宜为1:1.5至1:2之间。合理的坡度有助于雨水快速排出,减轻屋面承重负担,同时也便于清扫积雪或落叶等杂物。
- 6.2.3:每头后备牛所需最小活动面积不得少于4平方米,地面应铺设防滑垫料。充足的空间可以保证牛只自由活动,促进其骨骼肌肉健康发展;而防滑措施则能有效预防因打滑摔倒造成的伤害。
设施设备
条文解读:
- 7.3.1:饮水系统需配备恒温装置,在冬季水温保持在10℃以上。寒冷季节里给牛提供适宜温度的饮用水,能够维持正常的消化功能,防止肠胃疾病的发生。
- 7.3.2:饲料槽宽度不低于0.8米,高度控制在0.45米左右。这样的尺寸设置既方便操作人员添加饲料,又能避免牛头部过度伸展造成颈部疲劳。
环境控制
条文解读:
- 8.1.1:牛舍内空气质量要求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0.15%,氨气浓度低于20ppm。良好的通风换气不仅有利于去除有害气体,还能调节室内湿度,创造舒适的生活条件。
- 8.1.3:夏季应采取遮阳降温措施,如安装喷雾降温系统或者增加自然通风口数量。极端高温天气下,适当的降温手段对于保障后备牛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后备牛饲养区(舍)建设工艺设计规范》从多个方面对后备牛饲养区的设计提出了具体要求,涵盖了选址、建筑结构、设施设备以及环境控制等多个环节。这些规定体现了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理念,有助于提升畜牧业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