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沙障工程的技术要求,包括沙障类型、材料选择、施工方法及维护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范围内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的沙障工程建设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Sand Barrier Engineering in Desertified Land Enclosure and Protection Areas
中国标准分类号:B5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5/T 4063-2017《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沙障技术规范》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布的关于沙化土地治理的重要地方标准。该标准规定了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内设置沙障的技术要求,对于遏制沙漠扩展、恢复生态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条文出发,对标准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一、适用范围与术语定义
标准适用于新疆地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内的沙障建设工作。其中明确界定了“沙障”为用于固定流沙、减少风蚀、保护植被生长的人工或自然障碍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则是指通过法律手段禁止人类活动干扰,以实现自然修复的特定区域。这一定义明确了标准的应用场景和目标对象,为后续具体技术要求提供了基础。
二、材料选择与施工准备
标准要求选用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的材料建造沙障,如草方格、芦苇束、黏土袋等,并强调所用材料需具备良好的抗风蚀性能及耐久性。此外,在施工前必须完成详细的现场勘查,包括地形地貌、土壤类型、风向风速等因素调查,确保设计方案科学合理。例如第5.1条指出,“草方格沙障应采用当年新生的禾本科植物茎秆”,这不仅保证了材料的新鲜度和韧性,也提高了沙障的整体稳定性。
三、沙障布局设计
合理的布局是保障沙障功能发挥的关键。标准中提到,沙障间距一般控制在5至10米之间,具体数值取决于当地的风力等级和植被恢复状况。同时提倡采用网格状排列方式,既能有效拦截流沙又能促进内部植被自然生长。第6.2条特别强调,“沿主风方向设置防风林带时,其宽度不得小于30米”,这是基于长期实践总结出的经验数据,有助于形成稳定的防护体系。
四、质量检验与维护管理
完工后的沙障需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才能投入使用。主要包括外观检查、强度测试以及效果评估三个方面。外观上要求表面平整、结构稳固;强度方面则需满足抗拉、抗压的基本要求;效果评价则侧重于实际运行中的防风固沙成效。另外,标准还提出了定期巡查维护制度,建议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全面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老化破损部分,延长使用寿命。
五、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为了更好地理解标准内容,我们可以参考一些成功案例。比如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实施的一片大型草方格沙障项目,通过科学规划、精心施工以及持续管护,不仅显著降低了周边地区的沙尘暴频率,还促进了区域生态环境改善。该项目严格按照上述标准执行,充分证明了该规范在指导实际操作中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沙障技术规范》为新疆乃至全国范围内类似项目的开展提供了权威依据和技术支撑。希望相关部门和个人能够深入学习并贯彻执行该标准,共同推动我国荒漠化防治事业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