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细胞外囊泡探针分子的合成技术要求、实验方法、质量控制及标识、包装、运输和储存规范。本文件适用于细胞外囊泡相关研究、诊断试剂开发及临床应用领域。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ynthesis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 Probe Molecules
中国标准分类号:C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本文以《TCAS ME 1362-2024细胞外囊泡探针分子合成技术规范》中关于“荧光标记探针合成步骤”的变化为例进行深入分析。相较于旧版标准,新版在荧光标记部分新增了对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具体要求,这一调整旨在提升探针分子的稳定性和检测精度。
根据新版标准,荧光标记过程需在温度控制在20℃±2℃、相对湿度保持在50%±5%的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时,首先应将反应容器置于恒温恒湿箱内预热30分钟,确保内外温湿度达到设定值。随后按照既定比例混合细胞外囊泡与荧光染料,并添加适量的缓冲液调节pH至7.4±0.2。在此条件下进行1小时的室温避光孵育,期间每隔15分钟轻轻摇晃以促进均匀混合。
完成孵育后,通过超速离心法去除未结合的游离染料,转速设定为100,000×g,持续时间为60分钟。离心结束后,弃去上清液并用新鲜缓冲液重新悬浮沉淀物,重复洗涤两次以确保彻底清除残留染料。最终获得的荧光标记探针应立即用于后续实验或储存于-80℃冰箱中备用。
这一改进不仅提高了探针分子的质量一致性,还显著降低了因外界环境因素导致的批间差异,从而增强了检测结果的可靠性。通过严格遵循上述操作流程,可以有效保证荧光标记探针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