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基本原则、工作流程、审核审批、动态管理、档案管理和信息化建设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福建省内各级民政部门及乡镇(街道)开展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工作。
Title:Management Specification for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中国标准分类号:C04
国际标准分类号:13.2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6/T 441-2017 最低生活保障管理规范》是由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旨在规范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工作。以下是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5.1 申请与受理
原文:申请人应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解读:这一条款明确了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的基本程序和责任主体。申请人需亲自前往户籍所在地的政府机构提交申请,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提供的证明材料应包括家庭收入、财产状况等关键信息,以便审核部门全面了解申请人的经济状况。
5.3 家庭经济状况调查
原文: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在村(居)民委员会协助下,对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调查核实。
解读:家庭经济状况是决定是否符合最低生活保障资格的核心因素。通过实地调查,可以更准确地掌握申请人的实际生活水平和经济来源。村(居)民委员会的协助有助于获取更真实的信息,同时也体现了社区参与的重要性。
5.4 审核与审批
原文: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初审意见,并将初审意见及有关材料报送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
解读:初审环节是确保申请材料真实有效的重要步骤。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初审意见直接影响最终审批结果。县级民政部门的审批则是在更高层面上对申请人的经济状况进行复核,确保政策执行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5.5 动态管理
原文: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家庭经济状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报告并接受重新审核。
解读:动态管理机制确保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一旦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发生改变,如收入增加或减少,都应及时上报并接受重新评估。这不仅维护了政策的严肃性,也保障了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群能够持续获得支持。
这些条款共同构成了最低生活保障管理体系的基础框架,对于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