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天然林效益监测与评估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监测内容、评估方法及成果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青海省天然林效益监测与评估工作。
Title:Specification for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of Natural Forest Benefits
中国标准分类号:B5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3T 1624-2017天然林效益监测与评估规范》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用于指导青海省天然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深入解析。
首先,在术语和定义部分,标准明确指出天然林是指未经人为干扰或仅受轻微干扰、保持自然演替过程的森林生态系统。这一定义强调了天然林的自然属性,为后续监测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关于监测内容,标准要求全面涵盖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个方面。在生态效益监测中,特别强调对水土保持、碳汇功能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核心指标的定期观测。例如,水土保持效果应通过径流小区法测定土壤侵蚀量,并记录植被覆盖度变化情况。
再者,在效益评估方法上,标准推荐采用多因子综合评价模型。这种方法结合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数学原理,能够更科学地量化各效益指标之间的关系。比如,在计算碳汇能力时,不仅要考虑林分结构参数如胸高断面积,还需结合气象数据修正模型参数。
此外,标准还规定了严格的监测频率与报告制度。对于一级保护区域内的天然林,建议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全面调查;而对于二级保护区域,则可适当延长至两年一次。所有监测结果需形成年度报告并提交给当地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最后,标准特别提到要重视社区参与机制建设。在进行效益评估过程中,应当邀请周边居民代表共同参与讨论,确保评估结果具有广泛的社会认可度。同时,鼓励通过建立示范点等方式推广成功经验,促进全社会对天然林保护工作的支持。
以上是针对DB63T 1624-2017中几个关键部分的深度解读,希望对理解和应用该标准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