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治理中等高草灌带的营造技术要求,包括适用范围、术语定义、选址原则、设计方法、施工技术和管理维护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福建省南方红壤丘陵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中等高草灌带的营造和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stablishment of Contour Grass and Shrub Strips in Soil Erosion Control in Southern Red Soil Hilly Areas
中国标准分类号:B3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6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5/T 1650-2017《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治理等高草灌带营造技术规范》是一项专门针对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技术标准。以下将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
该标准适用于南方红壤丘陵区,特别是那些坡度较大、土壤侵蚀严重的区域。这一规定明确了标准的地理和环境限制条件,确保了技术措施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2. 术语和定义
- “等高草灌带”:指沿等高线方向种植草本植物与灌木相结合的植被带。这一概念强调了植被布局的方向性及其生态功能。
- “水土保持林”:具有防止水土流失作用的森林群落。明确了植被在水土保持中的核心地位。
3. 设计原则
标准指出,在设计等高草灌带时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及气候条件等因素。例如,对于坡度超过25°的陡坡地,宜采用密植方式以增强固土效果。
4. 植物选择
推荐使用适应性强、根系发达且耐旱耐贫瘠的本地物种作为主要绿化材料。如百喜草、狗牙根等草种,以及胡枝子、紫穗槐等灌木种类。这些植物不仅能够有效固定表层土壤,还能改善土壤结构。
5. 施工要求
在施工过程中需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执行,并注意保护原有植被不受破坏。同时,强调了整地质量的重要性,要求做到表土回填平整,以便于后续栽植工作的开展。
6. 养护管理
定期修剪过密或枯死植株,保持草灌带通风透光良好;适时补充灌溉水源,特别是在干旱季节要特别关注幼苗存活率。此外还应采取措施防治病虫害发生,保障整体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发展。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治理等高草灌带营造技术规范》从多个层面为实际操作提供了科学指导,有助于提高治理效率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