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北京市水源保护林改造的技术要求、施工方法、管理措施及验收标准。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范围内水源保护林的改造和维护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Renovation of Water Source Protection Forests
中国标准分类号:B5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1474-2017水源保护林改造技术规程》是北京市地方标准,为水源保护林的改造提供了详细的指导。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林地选择与规划
标准规定,水源保护林的改造应优先选择在水源涵养功能较弱、植被覆盖度低且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在进行林地选择时,需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植被现状等因素。例如,对于坡度较大的地区,应采取梯田式造林方式,以减少水土流失。
树种选择与配置
树种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水源保护林的功能发挥。标准建议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性选择适生性强的乡土树种,如油松、侧柏等常绿树种作为主要树种,搭配一定比例的落叶乔木和灌木。这种混交林结构不仅能够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能增强其水源涵养能力。
施工技术要求
在施工过程中,标准强调了苗木质量的重要性,要求选用健康无病虫害的一年生或两年生苗木,并确保根系完整。种植密度要合理,一般情况下,乔木每公顷不少于80株,灌木则根据具体种类确定适宜的密度。此外,还应注意保持合理的林分层次结构,促进自然演替。
抚育管理措施
为了保证水源保护林长期有效地发挥作用,标准提出了定期抚育管理的要求。包括及时清除杂草、修剪枯枝败叶、防治病虫害等。特别是在幼林阶段,要加强灌溉施肥工作,确保树木健康成长。同时,建立监测体系,定期评估林分生长状况及生态效益。
生态效益评价
最后,标准指出,在完成改造后应对水源保护林的生态效益进行全面评估。这包括但不限于森林覆盖率的变化情况、水源涵养量的增加幅度以及土壤侵蚀量的减少程度等方面。通过科学的数据支撑,可以更好地指导后续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以上是对《DB11/T 1474-2017水源保护林改造技术规程》部分关键内容的深入解析,希望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