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稻对褐飞虱抗性鉴定的术语和定义、试验条件、鉴定方法、结果评价及报告。本文件适用于水稻品种对褐飞虱抗性的鉴定与评价。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dentification of Resistance of Rice to Brown Planthopper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952-2017《水稻对褐飞虱抗性鉴定技术规程》是由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用于规范水稻品种对褐飞虱抗性的鉴定方法。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褐飞虱抗性鉴定的基本原则
标准指出,鉴定工作应遵循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确保试验结果能够真实反映水稻品种的实际抗性水平。这意味着在进行鉴定时,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操作,避免人为因素干扰。
2. 鉴定材料的选择与处理
标准要求选择健康无病害的水稻幼苗作为供试材料,并且这些材料应当来自经过认证的种子库或育种单位。此外,在试验开始前需要对所有参与试验的植株进行预处理,包括清洗根部、调整土壤湿度等,以保证试验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3. 实验环境条件
为了确保实验数据的有效性,标准规定了特定的实验环境条件,如温度(通常为25±2℃)、光照时间(每天不少于14小时)以及相对湿度(保持在80%以上)。这些条件有助于模拟自然界中褐飞虱的生活习性,从而更准确地评估水稻品种的抗虫能力。
4. 褐飞虱释放与观察记录
当褐飞虱被引入到种植有目标水稻品种的环境中后,需密切监控其活动情况及对植物造成的损害程度。具体而言,每隔一定时间段就要检查一次植株上的虫口数量及其生长状况,并详细记录下来。如果发现异常现象,则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进一步扩散。
5. 抗性评价标准
最后,在完成整个试验周期之后,将根据所收集的数据来判断各个参试品种的抗性等级。一般来说,评价体系会综合考虑多个指标,比如虫口密度减少率、叶片损伤程度等等。只有那些表现出较高耐受力或者低受害程度的品种才能被认为具有较好的抗性。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水稻对褐飞虱抗性鉴定技术规程》不仅提供了详细的步骤指导,还强调了严谨的态度在整个过程中的重要性。这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都有着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