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台湾泥鳅人工繁殖的场地建设、亲鱼选择与培育、催产、孵化及苗种培育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台湾泥鳅的人工繁殖和苗种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rtificial Propagation of Taiwan Loach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15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966-2017《台湾泥鳅人工繁殖技术规程》是一项江西省地方标准,为台湾泥鳅的人工繁殖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以下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亲本选择与培育
标准指出亲本应来源于健康无病的养殖群体,要求雌雄比例为1:1至1:1.5。亲本培育池面积以100-200平方米为宜,水深保持在0.8-1.2米之间。亲本培育期间需投喂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饲料,并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新。
二、繁殖季节与催产
适宜的繁殖季节为每年的4月至6月。催产药物可选用LRH-A2或DOM,剂量分别为8-10微克/千克体重和300-400国际单位/千克体重。注射方式采用胸鳍基部一次注射法,雌雄个体分别注射。催产后将亲本放入产卵池中,产卵池面积控制在10-20平方米,水深0.5-0.8米。
三、孵化管理
受精卵应放置于孵化环道内进行流水孵化,环道直径为2-3米。孵化水温控制在22-28℃范围内,盐度维持在2-5‰。每日早晚各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总水量的1/3。当仔鱼孵出后,及时调整水流速度,避免水流过急导致仔鱼损伤。
四、苗种培育
仔鱼培育池面积建议为50-100平方米,水深控制在0.5-0.8米。初期投喂轮虫或卤虫无节幼体,待仔鱼长至3厘米以上时改喂配合饲料。每日投喂4次,投喂量为鱼体重的5%-10%。定期监测水质指标,确保溶解氧大于5毫克/升,氨氮低于0.5毫克/升。
五、疾病防控
养殖过程中要严格执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定期对养殖设施进行消毒处理,常用药物包括漂白粉、生石灰等。一旦发现病害,应及时隔离病鱼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避免病情扩散。
六、注意事项
整个繁殖过程要注意保持适宜的环境条件,防止应激反应的发生。操作人员在进行各项操作时要轻柔细致,减少对亲本和仔鱼的机械损伤。同时要做好详细的生产记录,便于总结经验和技术改进。
该标准通过系统化的技术规程,为提高台湾泥鳅人工繁殖的成功率提供了可靠保障,对于促进台湾泥鳅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