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淡水设施化养殖物联网系统中相关设备的选型要求,包括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设备的技术指标与性能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淡水设施化养殖领域中物联网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
Title:Selection Requirements for Equipment of IoT System in Freshwater Intensive Aquaculture - DB12T 738-2017
中国标准分类号:B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淡水设施化养殖物联网系统设备选型要求》(DB12/T 738-2017)是由天津市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的一项地方标准。这项标准为淡水设施化养殖物联网系统的设备选型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对于推动水产养殖业的现代化和智能化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对标准中的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系统架构与功能要求
条文解读:
- 4.1 系统架构:该条文强调了淡水设施化养殖物联网系统的架构应包括感知层、传输层、处理层和应用层四个部分。其中,感知层负责采集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溶解氧等信息;传输层确保数据的安全可靠传输;处理层通过数据分析提供决策支持;应用层面向用户提供直观的操作界面和服务。这一架构的设计理念符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有助于构建高效稳定的养殖管理系统。
- 4.2 功能要求:明确了系统需具备的基本功能,包括但不限于实时监测、远程控制、预警报警、历史记录查询等功能。这些功能不仅能够帮助养殖者及时了解养殖环境状况,还能有效预防疾病发生并优化生产流程,从而提高养殖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传感器设备选型
条文解读:
- 5.1 传感器类型选择:根据养殖需求合理选择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至关重要。例如,溶解氧传感器用于检测水中氧气含量,pH值传感器监测水质酸碱度变化,温度传感器监控池塘水温等。每种传感器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和技术指标,正确选用可以保证测量结果准确无误。
- 5.2 性能参数考量:在选择传感器时,必须综合考虑精度等级、响应时间、工作温度范围等因素。高精度的传感器虽然成本较高,但能提供更精确的数据支持长期规划;快速响应则有利于捕捉瞬息万变的环境变化;适应广泛的工作条件则是保障设备稳定运行的基础。
三、通信网络建设
条文解读:
- 6.1 网络类型建议:鉴于淡水养殖场地通常较为分散且地形复杂的特点,《标准》推荐使用无线通信技术作为主要手段,辅以有线连接方式。无线通信具有安装便捷、维护简单的优势,而有线连接则可弥补无线信号覆盖不足的问题。同时,还应注意避免电磁干扰影响数据传输质量。
- 6.2 安全性保障措施: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在搭建通信网络时,应采取加密算法保护敏感信息不被窃取或篡改,并定期更新防火墙规则防止黑客攻击。此外,还需建立完善的权限管理体系,确保只有授权人员才能访问关键数据。
四、软件平台开发
条文解读:
- 7.1 用户友好性设计原则:优秀的软件平台应当具备良好的用户体验,界面简洁明了,操作逻辑清晰易懂。这不仅能让非专业背景的养殖从业者轻松上手,也有利于提升工作效率。另外,还应该提供多样化的图表展示形式供用户自由切换,便于直观地分析各项指标的趋势走向。
- 7.2 数据存储与备份机制:海量的数据积累是智慧渔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建立健全的数据存储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要确保原始数据完整保存,另一方面也要定期进行数据清理以释放空间。同时,为了防止意外情况导致的数据丢失,必须实施定期自动备份策略,并将副本存放在安全可靠的异地服务器上。
通过以上对DB12/T 738-2017中关键条款的深入剖析可以看出,该标准从整体布局到细节处理都体现了严谨的态度和前瞻的眼光。它不仅是当前淡水设施化养殖物联网领域的重要参考依据,也为未来相关技术革新预留了充足的空间。希望广大从业者能够充分认识到遵循此标准的重要性,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路径,共同促进我国水产养殖业向着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