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沥青路面厂拌热再生施工的技术要求、工艺流程、质量控制及验收标准。本文件适用于采用厂拌热再生技术进行沥青路面新建、改建和维修工程的施工。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lant-Mixed Hot Regenerated Asphalt Pavement Constr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P43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T 3312-2017沥青路面厂拌热再生施工技术规范》是江苏省地方标准,于2017年发布实施。该标准对沥青路面厂拌热再生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了系统规定,以下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原材料要求
标准第4.1条规定:再生料应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规定的道路石油沥青和矿料。再生沥青混合料中的旧料含量不宜超过50%,且旧料必须经过破碎、筛分处理,确保颗粒级配满足设计要求。
解读:这一条明确了再生料来源及质量要求。旧料需经过严格筛选,保证其物理化学性能与新料相匹配。旧料比例限制在50%以内,既保证了再生效果又兼顾了路面结构稳定性。
二、配合比设计
标准第5.1条规定:厂拌热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应包括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和生产配合比验证三个阶段。设计时应考虑旧料特性、添加的新料种类及比例等因素,并通过马歇尔试验确定最佳沥青用量。
解读:此条强调了配合比设计的科学性与严谨性。通过多阶段设计确保再生料性能稳定。特别是马歇尔试验,能够准确测定最佳沥青用量,这对于保证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至关重要。
三、施工准备
标准第6.1条规定:施工前应对再生设备进行全面检查,确保设备运行正常。同时要对施工现场进行清理,保持作业面干燥清洁。对于旧料堆放场地,应采取防雨措施防止材料受潮。
解读:良好的施工准备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设备检查可以避免因设备故障影响施工进度;现场清理则直接影响新旧料结合质量;而旧料防潮措施则关系到旧料性能是否发生变化。
四、施工过程控制
标准第7.2条规定:拌和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拌和时间,确保旧料与新料充分混合均匀。出厂温度应控制在130℃~150℃之间,运输至施工现场的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
解读:拌和时间和温度是影响再生沥青混合料质量的关键因素。过短的拌和时间会导致混合不均,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混合料的工作性和压实度。合理控制运输时间也是为了减少混合料温度损失。
五、摊铺与碾压
标准第8.1条规定:摊铺机应配备自动找平装置,摊铺速度宜控制在2m/min~4m/min之间。碾压应遵循初压、复压、终压的程序,初压温度不低于120℃,复压温度不低于110℃,终压结束时表面温度不应低于90℃。
解读:摊铺速度直接影响摊铺层厚度和平整度,合理的速度范围有助于提高施工效率。碾压程序和温度控制则是确保压实度和平整度的重要手段,尤其是终压温度的控制,直接关系到路面的耐久性和抗车辙能力。
以上是对DB32/T 3312-2017中几个关键环节的重要条文解读,这些内容为实际施工提供了明确的技术指导,有助于提高沥青路面厂拌热再生工程的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