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高海拔高寒地区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技术的施工要求、施工方法、质量控制及验收标准。本文件适用于高海拔高寒地区公路边坡生态防护工程的设计与施工。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cological Protection of Road Slope Construction in High-altitude and Cold Reg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P 45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3/T 1600-2017《高海拔高寒地区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技术施工规范》是一项专门针对我国青藏高原及类似高寒高海拔区域的公路边坡生态防护工程制定的技术标准。该规范结合了高寒地区的气候特点、地质条件以及生态环境保护需求,为确保公路边坡生态防护工程的安全性、耐久性和环保性提供了技术依据。以下将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与术语定义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海拔3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低于5℃的高寒高海拔地区新建或改建公路边坡的生态防护工程施工。这一限定明确了标准的应用边界,确保其在特定环境下的适用性。
术语定义:如“植被覆盖率”被定义为边坡表面实际覆盖植被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抗冻融能力”指材料抵抗反复冻融循环破坏的能力等。这些定义有助于统一施工过程中各方对专业术语的理解,避免因概念模糊导致的执行偏差。
2. 施工准备阶段要求
2.1 地质勘察与设计优化
施工前必须完成详细的地质勘察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土壤类型、地下水位高度、潜在滑坡风险评估等内容。根据勘察结果调整设计方案,比如选择更适合当地条件的植物种类和防护结构形式。此外,还应考虑季节性冻土层厚度对施工的影响,在冬季低温条件下不宜进行大面积植被种植作业。
2.2 材料检验
所有用于生态防护工程的材料均需经过严格检验,确保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和技术要求。例如,用于喷播绿化的种子应具有良好的发芽率和适应性;防护网片则需具备足够的强度和防腐性能以抵御恶劣自然环境侵蚀。
3. 主体工程施工要点
3.1 边坡处理
首先应对裸露边坡进行全面清理和平整,去除松散石块和杂草,并按照设计图纸要求开挖排水沟渠系统。对于存在滑坡隐患的部分还需采取加固措施,如锚杆固定或者格构梁支撑等方法来增强整体稳定性。
3.2 植被恢复技术
采用机械喷播或人工撒播等方式将混合了草籽、肥料及保水剂的泥浆均匀地喷洒到边坡表面。为了提高成活率,在播种后应及时覆盖无纺布或其他遮阳保温设施,并保持适当的湿度直至幼苗长出。同时注意定期修剪过密植株以免影响其他植物生长。
4. 后期维护管理措施
4.1 定期巡查
工程完成后进入为期两年以上的养护期,在此期间需要安排专人负责日常巡查工作,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病虫害防治、局部补种等。
4.2 环境监测
建立长期环境监测体系,记录温度变化、降水情况以及植被生长状况等数据,以便于后续研究如何进一步改善防护效果。特别是要关注极端天气事件对边坡状态的影响,提前做好应急预案。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深入探讨可以看出,《高海拔高寒地区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技术施工规范》不仅涵盖了从前期准备到后期维护全过程的技术指导,而且特别强调了因地制宜的原则,这对于保障此类特殊环境下公路边坡的安全稳定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