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实验动物生产与实验安全管理的技术要求,包括设施、环境、人员、操作规程及质量控制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内从事实验动物生产与使用的单位及相关活动的安全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and Experimental Safety Management of Laboratory Animals
中国标准分类号:C45
国际标准分类号:11.1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1458-2017《实验动物生产与实验安全管理技术规范》是北京市地方标准,规定了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基本要求、设施设备、人员管理、质量控制以及实验安全等方面的技术规范。以下对其中一些关键条款进行深度解读。
一、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实验动物的生产、实验活动及其相关管理工作。这明确了标准的地域限制和适用对象,确保了标准在特定区域内的有效实施。
二、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了一些重要的专业术语,如“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屏障环境”是指通过物理隔离措施将外界污染隔绝在外,以维持内部洁净度的一种特殊环境。这些定义为后续具体操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设施设备
对于实验动物设施的要求非常严格。例如,屏障环境应具备独立的送风系统和排风系统,并且要定期检测空气洁净度。此外,还要求设置应急电源等保障措施,确保实验过程中不会因停电等原因导致实验中断或失败。
四、人员管理
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才能上岗作业。同时强调了个人卫生的重要性,比如进入实验区前需要更换专用工作服,离开时也要按规定处理废弃物等。
五、质量控制
实验动物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科研成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因此,标准特别注重从源头上把控质量。其中包括定期监测动物健康状况,建立完整的档案记录制度,以及开展必要的微生物学检测等。
六、实验安全
在实验设计阶段就应当充分考虑安全性问题,合理安排实验流程,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当发生意外情况时,要有相应的应急预案,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损失。
总之,《实验动物生产与实验安全管理技术规范》旨在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保障实验动物福利的同时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促进生命科学领域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