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实验用羊的病理学诊断原则、方法和流程,以及常见疾病的分类和诊断依据。本文件适用于实验用羊的病理学研究、健康监测及疾病诊断。
Title:Laboratory Animals - Pathological Diagnosis Specifications - Part 3: Experimental Sheep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1.1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实验动物病理学诊断规范 第3部分:实验用羊》(DB11/T 1462.3-2017)是北京市地方标准,为实验用羊的病理学诊断提供了技术依据。以下选取了该标准中的几个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了“实验用羊”是指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或其他目的的羊。这一定义明确了实验用羊的应用范围,强调其不同于普通家养羊,具有特定的用途和要求。
二、病理组织取材
标准规定了实验用羊病理组织取材的具体要求。包括:
1. 取材部位:应包括主要器官如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等,以及病变明显的部位。
2. 取材时间:应在动物死亡后尽快进行,一般不超过2小时,以保证组织新鲜度。
3. 取材方法:采用无菌操作,确保样本不受污染。取材时要保留足够的组织量,以便后续检测需要。
三、病理切片制作
在病理切片制作方面,标准提出了以下要求:
1. 固定液选择:推荐使用10%中性缓冲甲醛溶液,固定时间为24-48小时。
2. 脱水处理:按照梯度酒精浓度逐步脱水,确保组织完全脱水。
3. 包埋:采用石蜡包埋法,确保组织块均匀固定。
4. 切片厚度:一般为4-6微米,切片应连续完整。
5. 染色方法: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必要时可选用特殊染色或免疫组化染色。
四、病理诊断报告
标准对病理诊断报告的内容和格式进行了规范:
1. 基本信息:包括动物基本信息、实验背景、取材情况等。
2. 病理描述:详细记录各器官的病理变化,包括形态学改变、病变程度等。
3. 诊断意见:明确给出病理诊断结果,必要时提出建议。
4. 报告格式:统一采用表格形式,便于查阅和比较。
五、质量控制
标准强调了病理学诊断的质量控制措施:
1. 定期开展实验室间比对试验,确保诊断结果的一致性。
2. 对关键设备进行定期校准和维护,确保设备性能稳定。
3. 实验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并持证上岗,确保操作规范。
4. 建立完整的档案管理制度,保存所有相关资料至少5年。
以上是对DB11/T 1462.3-2017标准中部分内容的重要条文解读。该标准为实验用羊的病理学诊断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导,有助于提高诊断质量和研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