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实验动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基本要求、运输准备、运输过程、应急处理及运输记录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实验动物的运输活动。
Title:Specification for Laboratory Animal Transport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C45
国际标准分类号:11.1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1457-2017《实验动物运输规范》是北京市地方标准,为确保实验动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提供了详细的指导。以下将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实验动物的运输活动。这意味着所有在北京市内从事实验动物运输的企业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此标准。这一规定明确了标准的适用范围,有助于确保北京市内实验动物运输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二、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对实验动物、运输工具等关键术语进行了定义。例如,实验动物是指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运输工具则是指用于实验动物运输的各种车辆、航空器等。这些定义为后续条款的具体实施提供了清晰的概念基础。
三、运输前准备
在运输前,应根据实验动物的种类、数量、健康状况等因素制定详细的运输计划。同时,要检查运输工具是否符合要求,包括清洁度、通风条件等。此外,还需准备必要的应急设备和药品,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这些准备工作对于保障实验动物的安全至关重要。
四、运输过程中的要求
运输过程中,应保持实验动物的舒适环境,避免剧烈震动和温度波动。运输工具内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需严格控制,确保符合实验动物的生理需求。同时,要定期检查实验动物的状态,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五、到达后的处理
实验动物到达目的地后,应立即进行检疫和适应性观察。检疫是为了确认实验动物未携带病原体,适应性观察则是为了评估其在新环境中是否能正常生活。只有通过这两项检查,实验动物才能被正式投入使用。
六、记录与报告
整个运输过程中的各项操作都应有详细的记录,并形成书面报告存档备查。这不仅有助于追溯责任,还能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数据。记录内容应包括运输时间、路线、环境参数、实验动物状态等信息。
七、培训与考核
从事实验动物运输的相关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培训内容涵盖实验动物的基本知识、运输技术规范、应急处置方法等方面。通过持续的专业培训,可以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八、监督与管理
各级管理部门应对实验动物运输活动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各项规定得到有效执行。对于违反本标准的行为,应当依法予以纠正或处罚,从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
总之,《实验动物运输规范》是一部全面而细致的地方标准,它从多个方面规范了实验动物运输工作,旨在保护实验动物福利,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