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基于互联网的种业质量追溯系统的总体要求、功能要求、数据要求、安全要求及运行维护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种业领域内基于互联网的质量追溯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实施。
Title:Internet Based Seed Industry Quality Traceability Technical Condi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T 2561-2017《互联网种业质量追溯技术条件》是河北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互联网环境下种子质量追溯的技术要求。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深度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
标准明确界定了“种业质量追溯”、“追溯码”等核心概念。“种业质量追溯”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从种子生产到销售全过程记录信息并可查询验证的过程。“追溯码”是唯一标识种子批次身份的编码。这些定义为后续条款提供了基础框架。
二、追溯信息内容
规定了追溯信息应包括种子类别、品种名称、生产经营者信息、生产日期等基本信息,以及田间管理、加工包装、检验检疫等过程信息。特别强调了对农药化肥使用情况、病虫害防治措施等关键环节的信息采集,确保全程可追溯。
三、追溯系统功能要求
要求追溯系统具备信息采集、存储、查询、分析等功能。尤其强调系统需支持二维码或电子标签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载体,并能实现与国家或省级监管平台的数据对接。这为构建统一的行业追溯体系奠定了基础。
四、数据采集与传输
明确了数据采集方式应采用自动化设备优先,人工录入为辅的原则。规定了数据传输应遵循加密保护、实时上传等安全措施,防止信息泄露和篡改。这对保障数据真实性和完整性至关重要。
五、追溯码编制规则
详细规定了追溯码的结构组成,包括地区代码、企业代码、年份代码等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特定的编码规则,确保每颗种子都能拥有独一无二的身份标识。这种规范化有助于快速定位问题种子来源。
六、追溯档案管理
要求建立完整的追溯档案,保存期限不少于种子有效期结束后一年。档案内容涵盖所有追溯信息,并定期备份以防止丢失。这一规定强化了责任追溯机制。
七、监督管理
明确了相关部门对追溯系统的监督检查职责,包括定期审核追溯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等内容。同时鼓励行业协会参与监督,形成多方共治格局。
以上内容构成了DB13/T 2561-2017的核心框架,通过这些具体要求,该标准为提升河北省种业管理水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