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猪腹泻的中兽医辨证施治原则、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本文件适用于猪腹泻的中兽医临床诊疗及相关教学科研工作。
Title:TCVMA 213-2025 Swine Diarrhea: Traditional Chinese Veterinary Medicin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中国标准分类号:B61
国际标准分类号:11.1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TCVMA 213-2025 猪腹泻中兽医辨证施治》标准中,相较于旧版标准,新版本在“湿热型猪腹泻的辨证要点与治疗原则”方面作出了重要调整,这一变化对临床实践具有显著指导意义。本文将围绕这一条文的变化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其背后的技术逻辑与应用价值。
旧版标准中,对于湿热型猪腹泻的描述较为笼统,主要强调“大便稀溏、肛门灼热、口渴喜饮”等典型症状,并提出以清热利湿为主的基本治疗方向。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兽医人员发现该表述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引,导致不同医生对同一病症的判断存在较大差异,影响了治疗效果的一致性。
新版标准在这一部分进行了细化,明确指出湿热型猪腹泻应具备以下核心辨证特征:一是粪便呈黄绿色或带有黏液;二是体温升高,精神沉郁;三是舌苔黄腻,脉滑数。同时,新增了“湿热兼有气滞”的辨证分型,即在湿热基础上出现腹胀、嗳气等症状,提示病情已由单纯湿热向复杂病机发展。
此外,新版标准对治疗原则进行了进一步规范,不仅保留了原有的清热利湿法,还补充了“行气导滞”作为辅助手段,特别适用于湿热兼有气滞的病例。这一调整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也更贴近现代养殖实践中猪群发病的复杂性。
从临床应用角度看,这一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使兽医能够更精准地识别湿热型猪腹泻的不同亚型,从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其次,通过引入“行气导滞”的理念,为处理复杂病例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新版标准在执行时仍需结合个体化诊疗原则。例如,对于体质虚弱的猪只,即使符合湿热型诊断标准,也应适当调整治疗强度,避免过度攻伐伤正。这体现了中兽医学“因人制宜”的思想,也提醒从业人员在遵循标准的同时保持灵活思维。
综上所述,《TCVMA 213-2025》对湿热型猪腹泻辨证与治疗的优化,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提升,更是对中兽医临床实践的有力支撑。掌握这一条文的核心要点,将有助于提高猪腹泻疾病的防治水平,推动中兽医学在现代畜牧业中的更好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