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监测系统的技术要求、检测方法和运行维护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行政区域内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监测系统的建设、验收、运行和管理。
Title:Technical Requirements and Testing Methods for Grid-based Ai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onitoring System
中国标准分类号:Z5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T 2544-2017《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是由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和指导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监测系统的建设与运行。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系统组成和技术要求
3.1 系统组成
系统应由数据采集单元、数据传输单元、数据处理单元和监控中心等部分组成。其中,数据采集单元负责采集环境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数据;数据传输单元确保数据的安全可靠传输;数据处理单元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监控中心则用于实时监控和管理整个监测网络。
解读:
这一部分明确了网格化监测系统的整体架构,强调了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同工作关系。在实际应用中,各组件需要具备良好的兼容性和稳定性,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作。
监测指标与精度
4.1 监测指标
系统应能够监测常规大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10、PM2.5)以及臭氧(O3)等,并可根据需求扩展监测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和其他特定污染物。
4.2 监测精度
对于主要监测指标,其测量误差应在±10%以内;对于温度、湿度等辅助参数,测量误差不得超过±5%。
解读:
监测指标的选择直接决定了监测系统的适用范围和效果。本标准不仅涵盖了基本的大气污染物,还考虑到了未来可能增加的新污染源。而关于精度的要求,则为设备制造商提供了明确的技术指标,有助于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数据传输与存储
5.1 数据传输
数据传输应采用加密通信协议,保障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同时,应具备断点续传功能,在网络中断后能自动恢复数据传输。
5.2 数据存储
原始数据至少保存一年以上,中间处理结果至少保存半年。所有数据需定期备份至本地服务器或云端存储。
解读:
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连续性是确保监测信息完整性的关键因素。通过实施加密措施和断点续传机制,可以有效防止数据丢失或泄露。此外,长时间的数据存储也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历史趋势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质量控制与维护
6.1 质量控制
定期开展仪器校准和比对实验,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质量评估。
6.2 设备维护
制定详细的设备维护计划,包括日常检查、故障排查和维修保养等内容。建立完整的维护记录档案。
解读:
质量控制和设备维护是维持监测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环节。定期的校准和比对实验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偏差,而完善的维护体系则可以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运营成本。
结论
DB13/T 2544-2017标准从系统构成、监测指标、数据传输、存储到质量控制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构建高效、精准的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监测系统提供了科学依据。各地在实施过程中应当结合实际情况,严格按照标准执行,不断提升大气环境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