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猕猴桃主要病虫害的防治原则、防治策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技术措施。本文件适用于猕猴桃种植过程中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Major Diseases and Pests of Kiwifrui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5/T 1500-2017《猕猴桃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猕猴桃生产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3.1 病虫害预测预报
这一部分强调了病虫害预测预报的重要性。标准要求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进行两次全面的病虫害调查,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此外,还应建立病虫害监测点,定期记录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发展趋势。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前做好防控准备,减少病虫害对猕猴桃产量的影响。
4.1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方法主要包括人工捕捉、灯光诱杀等。标准指出,在果园内设置黄板或蓝板,可以有效吸引并捕杀害虫。特别是在果实成熟期,使用防虫网覆盖果实,能够有效防止果实被害虫侵害。这种方法环保且无残留,非常适合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
5.1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虽然效果显著,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标准规定了严格的用药原则:首先,要选择高效低毒的农药;其次,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剂量施药,不得随意增加用量;再次,不同类型的农药应交替使用,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最后,施药后至少间隔7天才能采摘果实,确保食品安全。
6.1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病虫害控制手段。标准鼓励利用天敌昆虫如瓢虫、草蛉等来控制害虫数量。同时,还可以通过种植驱虫植物(如薄荷、万寿菊)来改善果园生态环境,从而达到自然平衡的目的。
7.1 综合管理
综合管理是指将上述各种防治措施有机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标准建议定期修剪枝叶,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合理施肥灌溉,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加强田间卫生管理,清除杂草残枝落叶,减少病原菌滋生地。
以上内容仅为DB45/T 1500-2017的一部分重点条款解读,实际应用时还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策略。希望广大果农能够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本标准,共同促进猕猴桃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