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低碳建筑(运行)评价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规定、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既有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的低碳运行评价。
Title:Technical Guideline for Low-carbon Building (Operation) Evalu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P51
国际标准分类号:91.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1420-2017《低碳建筑(运行)评价技术导则》是北京市地方标准,旨在指导和规范低碳建筑在运行阶段的评价工作。以下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评价指标体系
该标准建立了包含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等五个一级指标的评价体系。每个一级指标下设若干二级指标,如节能与能源利用包括能源消耗统计、节能措施实施情况等。
节能与能源利用
标准要求建筑应定期进行能耗统计,并建立完善的能耗监测系统。对于公共区域照明,建议采用高效节能灯具,并设置智能控制系统以实现按需照明。此外,还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热水系统或光伏发电装置。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强调了雨水收集回用的重要性,提倡将收集到的雨水用于绿化灌溉、道路冲洗等非饮用水用途。同时要求安装节水型卫生器具,并对用水量进行实时监控,确保不发生跑冒滴漏现象。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提倡选用本地生产的建筑材料,减少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对于装修材料的选择,则需要考虑其环保性能,优先选择具有绿色认证的产品。另外,在施工过程中尽量避免浪费,合理规划材料用量。
室内环境质量
关注空气质量问题,规定新风量不得低于每人每小时30立方米的标准。室内温度、湿度及噪声水平均需符合相关国家标准。此外,还特别提到要加强对甲醛等有害物质浓度的检测,确保居住者健康安全。
运营管理
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是保障低碳建筑正常运转的关键。这包括但不限于制定详细的节能减排计划、定期开展员工培训以及建立奖惩机制等。同时,还需加强对外包服务提供商的监督管理,确保各项服务符合低碳要求。
以上内容仅为部分重点条款的简要说明,实际应用时还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与调整。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运用DB11/T 1420-2017《低碳建筑(运行)评价技术导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