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清洁生产方案产生与效益计算的技术要求,包括方案的提出、筛选、实施及效益评估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区域内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及相关活动。
Title: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the Generation and Benefit Calculation of Clean Production Programs
中国标准分类号:Z 5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1414-2017《清洁生产方案产生与效益计算技术要求》是北京市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清洁生产方案的制定、实施以及效益计算方法。以下对标准中的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3.1 清洁生产方案分类
标准将清洁生产方案分为无/低费方案、中/高费方案两类。无/低费方案是指企业通过管理改进和技术改造,在现有设备和设施条件下可以立即实施且不需要额外投资或少量投资即可实现的措施。例如优化操作规程、加强设备维护等。而中/高费方案则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如引进新技术、更新生产设备等。
4.1 清洁生产方案的产生
在清洁生产审核过程中,应全面分析企业的生产工艺、资源利用情况及废弃物排放状况,识别影响环境绩效的关键环节。通过对现状调查结果的深入分析,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技术水平,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例如某化工企业在废水处理环节发现存在污染物去除率偏低的问题后,可以通过调整反应条件或添加新型催化剂来提高处理效率。
5.1 效益计算原则
效益计算应当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确保数据真实可靠。经济效益主要考虑直接成本节约(如原材料消耗减少)、间接收益(如产品质量提升带来的市场竞争力增强)等因素;环境效益则侧重于污染物减排量、能源节约量等方面的变化。
6.1 无/低费方案效益计算
对于此类方案,其效益可以直接从日常运行记录中获取。比如某企业实施了定期清理管道积垢的操作程序优化后,不仅降低了清洗频率,还减少了因堵塞导致的产品不合格现象,从而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7.1 中/高费方案效益预测
当涉及到较大规模的投资项目时,需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未来可能产生的经济与环境效益作出准确评估。这包括但不限于使用财务评价指标(如内部收益率IRR、净现值NPV)来衡量项目的可行性,并结合生命周期分析法(LCA)考察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程度。
附录A 清洁生产方案列表示例
为了便于理解和应用,《DB11/T 1414-2017》提供了详细的清洁生产方案列表模板,涵盖了从原材料选择到最终处置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填写相关内容,形成适合自己企业的清洁生产行动指南。
综上所述,《DB11/T 1414-2017》为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活动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技术框架,有助于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各相关方应当严格按照标准要求执行,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