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北京市能源计量数据采集系统中数据传输协议的技术要求,包括协议结构、数据格式、传输规则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范围内能源计量数据采集系统的开发、实施和应用。
Title:Energy Metering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 Data Transmission Protocol
中国标准分类号:P56
国际标准分类号:33.1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1409-2017《能源计量数据采集系统数据传输协议》是北京市地方标准,规定了能源计量数据采集系统中数据传输的总体要求、数据帧格式、数据类型以及通信过程等内容。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总体要求
1.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市范围内采用有线或无线方式构建的能源计量数据采集系统。这一条明确了标准的应用场景和地域限制,确保了标准在特定区域内的适用性。
2. 术语和定义:标准中对“能源计量”、“数据采集系统”等关键术语进行了明确界定。例如,“能源计量”是指通过技术手段测量各种形式能量的过程;“数据采集系统”则是指用于收集、处理和存储能源计量数据的软硬件组合。这些定义为后续条款提供了必要的背景知识。
数据帧格式
3. 帧结构:标准规定了数据帧由起始标志、地址域、控制域、数据域和校验域五部分组成。其中,起始标志用于标识帧的开始;地址域包含发送方和接收方的信息;控制域指示帧的功能类型;数据域承载实际的数据信息;校验域则用于验证数据完整性。这一结构的设计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4. 数据长度:对于不同类型的帧,其数据域的长度有不同的规定。比如,查询帧的数据域长度为固定值,而响应帧的数据域长度则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这样的设计考虑到了不同类型数据传输的需求,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
数据类型
5. 基本数据类型:标准列举了几种常见的基本数据类型,如整型、浮点型、字符串型等,并给出了每种数据类型的编码方式。例如,整型数据采用二进制补码表示法,浮点型数据遵循IEEE 754标准。这有助于实现跨平台的数据交换与兼容性。
6. 特殊数据类型:除了基本数据类型外,还定义了一些特殊的复合数据类型,如时间戳、状态标志等。这些数据类型通常用于描述更复杂的状态信息,能够更好地满足实际应用中的需求。
通信过程
7. 初始化过程:在通信开始之前,双方需要完成初始化操作。这包括设置通信参数(如波特率、校验方式)、建立连接以及确认对方的身份等步骤。只有当双方都成功完成了初始化后,才能正式开始数据传输。
8. 错误处理机制:标准详细描述了如何检测和纠正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例如,在接收到错误帧时,接收方可以请求重传;如果连续多次收到错误帧,则认为通信链路出现了故障,需要采取相应措施。这种机制有效地提升了系统的可靠性。
以上是对DB11/T 1409-2017中几个重要条文的解读。通过遵循这一标准,可以有效规范能源计量数据采集系统的建设与运行,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