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牦牛衣原体病的术语和定义、流行病学特征、诊断方法、防治措施及疫情报告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青海省范围内牦牛衣原体病的预防、控制与治疗。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hlamydia in Yak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牦牛衣原体病是一种严重危害牦牛健康的传染病,为了有效防控该病,青海省发布的DB63/T 1586-2017《牦牛衣原体病防治技术规范》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指导。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深度解读。
首先,在诊断方法方面,标准明确指出应采用血清学检测和病原学检测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血清学检测推荐使用补体结合试验(CFT),其敏感性为85%,特异性为90%。而病原学检测则包括细胞培养法和PCR技术,细胞培养法可以分离出病原体用于进一步研究,PCR技术具有快速、灵敏的优点,但需要专业设备和技术人员操作。
在预防措施上,标准强调了严格的检疫制度。新引进的牦牛必须经过至少45天的隔离观察,并且在隔离期满后需进行两次间隔两周的血清学检测,只有两次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才能混群饲养。此外,还要求定期对全场牦牛进行健康监测,尤其是种公牛和后备母牛,应每年至少检测一次。
治疗方案方面,标准推荐使用多西环素进行治疗,剂量为每公斤体重10毫克,每日一次,连续用药7-10天。同时建议配合使用免疫增强剂如左旋咪唑,以提高治疗效果。对于发病群体,除了个体治疗外,还需对整个畜群进行紧急预防接种,选用与当地流行株匹配的疫苗。
在消毒管理上,标准提出了具体的消毒频率和方法。圈舍地面及设施每周至少消毒两次,可选用2%氢氧化钠溶液或10%漂白粉乳液进行喷洒。饲料和饮水容器每天清洗并消毒一次,可采用煮沸法或0.1%过氧乙酸浸泡处理。此外,进出牧场的所有车辆和人员都必须经过严格消毒,防止病原传播。
最后,标准特别强调了档案记录的重要性。要求建立完整的牦牛个体档案,包括来源、免疫接种、疾病发生及治疗情况等信息。这些档案资料不仅有助于追踪疫情发展,也为后续科研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通过严格执行上述规定,可以有效控制牦牛衣原体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牦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