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豫南稻田苕子种植与利用的技术要求,包括种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及利用方法。本文件适用于豫南地区稻田苕子的种植与利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Growing and Utilization of Vetch in Paddy Fields in Southern Henan (DB41T 1347-2016)
中国标准分类号:B 5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豫南稻田苕子种植与利用技术规程(DB41/T 1347-2016)是河南省针对稻田复合种植苕子提出的技术规范。该标准适用于豫南稻区的苕子种植和利用,对提高稻田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标准中明确要求苕子播种时间为每年9月上旬至10月中旬。这一时间选择基于气候条件,确保苕子在冬季低温来临前能完成分蘖和越冬。同时规定播种量为每公顷75公斤,行距控制在20厘米左右。这样的播种规格既能保证覆盖度,又便于后期管理。
关于施肥管理,标准指出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每公顷施用腐熟有机肥不少于30吨,并配合适量化肥。追肥则根据苕子生长情况,在初花期适量补充氮肥。这种施肥策略兼顾了养分供应与环境保护。
病虫害防治方面,标准提倡采用农业措施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方式。具体包括及时清理田间杂草,保持沟渠畅通,减少病虫害滋生环境。当病虫害发生达到一定阈值时,可选用高效低毒农药进行防治,但需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
对于苕子的刈割利用,标准建议在盛花期或初荚期进行第一次刈割,留茬高度保持在10-15厘米。这样既有利于再生,又能获得较高营养价值的青饲料。后续刈割可根据需要灵活安排,但应避免影响根系生长。
此外,标准还强调了轮作制度的重要性,提倡苕子与水稻或其他作物轮作,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地力。通过合理规划种植布局,可以实现稻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