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带叶兜兰(Paphiopedilum delenatii)栽培的环境条件、种苗选择、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带叶兜兰在广西地区的设施栽培和露天栽培。
Title:Cultiv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aphiopedilum Delenatii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5T 1452-2016带叶兜兰栽培技术规程》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带叶兜兰的栽培技术。这项标准对于保护和合理利用带叶兜兰这一珍稀植物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在该标准中,关于栽培环境的选择是一个关键环节。标准指出,栽培地应选择在海拔300米至800米之间,土壤类型以腐殖质丰富的砂壤土为佳。这样的环境能够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以及充足的散射光,有利于带叶兜兰的生长发育。
此外,标准还强调了繁殖方法的重要性。带叶兜兰主要通过分株繁殖和种子繁殖两种方式进行。其中,分株繁殖是最常用的方法,它要求母株至少有三个以上的假鳞茎,并且生长健壮。而种子繁殖则需要特殊的无菌操作条件和技术支持,以提高发芽率。
在日常管理方面,标准提出了具体的养护措施。例如,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70%到80%,定期喷洒清水增加空气湿度;同时注意通风换气,避免病虫害的发生。施肥时要遵循“薄肥勤施”的原则,使用氮磷钾比例适当的肥料。
病虫害防治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标准建议采用物理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比如设置防虫网、悬挂黄板诱杀害虫等物理手段,以及选用高效低毒的农药进行化学防治,确保不污染环境又能有效控制病虫害。
最后,标准还特别提到,应当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记录每次种植过程中的详细信息,包括种苗来源、生长状况、施肥浇水情况及病虫害发生与防治措施等,以便于后续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开展。
以上内容是《DB45T 1452-2016带叶兜兰栽培技术规程》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解读,希望能对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