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红壤旱地木薯间作大豆生产的技术要求,包括种植环境、品种选择、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等环节的技术规范。本文件适用于红壤旱地区域内木薯与大豆间作的生产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assava and Soybean Intercropping Production on Red Soil Upland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940-2017《红壤旱地木薯间作大豆生产技术规程》是江西省地方标准,为在红壤旱地条件下开展木薯与大豆间作提供了规范指导。以下从标准的重要条文出发,进行深入解读。
一、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江西省红壤旱地木薯与大豆间作的种植生产。这一规定明确了标准的地域和土壤条件限制,确保了技术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红壤地区具有特定的气候特点和土壤特性,如酸性、贫瘠等,这些因素对作物生长影响显著,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制定技术方案。
二、品种选择
标准要求木薯选用高产、抗逆性强的品种,如桂热1号等;大豆则应选择耐荫、早熟品种,如中黄13号等。这一要求基于木薯和大豆的生物学特性,木薯需较强壮的植株以支撑间作体系,而大豆需适应较低光照强度的环境。通过合理搭配品种,可提高间作系统的整体生产力。
三、种植密度
木薯种植密度控制在3500~4000株/公顷,大豆为150000~180000株/公顷。这种密度配置兼顾了两种作物的生长需求。木薯密度适当降低可保证其个体发育良好,而大豆密植则有助于充分利用空间和光能资源,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
四、田间管理
包括适时灌溉、施肥及病虫害防治等内容。灌溉需根据土壤湿度和天气情况灵活调整,施肥强调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的原则,并注重氮磷钾配合施用。病虫害防治提倡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为补充的方式,减少农药使用量。这些措施旨在构建健康的生态系统,促进作物健康生长。
五、收获
木薯应在茎叶枯黄、块根充分膨大时收获,大豆则在叶片大部分脱落、荚果呈黄褐色时采收。适时收获不仅能保证产量,还能改善品质。木薯过早收获会导致产量下降,而大豆过晚收获易造成荚果开裂损失。
六、注意事项
强调在实施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气候变化、土壤肥力状况等因素的变化,及时调整管理措施。同时,鼓励采用机械化作业,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这体现了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即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DB36/T 940-2017标准为红壤旱地木薯与大豆间作生产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导,涵盖了从品种选择到收获全过程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