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柴达木盆地地区秸秆腐熟还田的技术要求、操作方法、管理措施及质量控制。本文件适用于柴达木盆地区域内农作物秸秆的腐熟处理与还田利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traw Composting and Returning to Field in Qaidam Basi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04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3/T 1546-2017《柴达木盆地秸秆腐熟还田技术规范》是一项专门针对柴达木盆地地区制定的技术标准,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秸秆腐熟还田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适用范围
该标准适用于柴达木盆地范围内采用机械化方式进行的秸秆粉碎、腐熟及还田作业。这明确了标准的应用地域和操作方式,确保技术措施符合当地自然条件与农业生产实际需求。
秸秆收集与预处理
标准要求在收获后及时对作物秸秆进行收集,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粉碎长度。一般情况下,秸秆应被粉碎至5-10厘米长。这一规定有助于提高后续发酵效率,同时避免因秸秆过长导致机械故障或影响土壤通气性。
腐熟剂使用
推荐使用经验证有效的微生物腐熟剂产品。施用量需按照说明书指导确定,通常每亩地用量为1-2公斤。腐熟剂的选择应考虑其适应性强、效果稳定等特点,以保证良好的腐解效果。
施肥管理
结合秸秆还田同步开展合理施肥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建议采用氮磷钾复合肥料,并适当增加有机肥比例。具体施肥量需依据目标作物种类及其生长阶段调整,但总施肥量不宜超过当地推荐值上限。
翻耕深度控制
翻耕时要确保覆盖层厚度达到15-20厘米左右。这样既能有效埋藏秸秆又能维持土壤结构稳定,有利于微生物活动以及水分保持。
监测评估体系
建立完善的监测机制对于掌握实施成效至关重要。包括但不限于定期检测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等指标变化情况;记录不同处理模式下作物产量差异;分析长期应用后的生态环境效益等方面内容。
以上仅为部分内容解析,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需结合当地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项技术要点,不断优化完善相关流程,从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保护好宝贵的自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