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供热计量系统监控管理中数据项的定义、编码规则及应用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供热计量系统的设计、建设、运行和管理。
Title: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Data Items and Coding Specifications for Heat Measurement Systems
中国标准分类号:P53
国际标准分类号:91.140.99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1389-2017供热计量系统监控管理数据项及编码规范》是北京市地方标准,为供热计量系统的监控和管理提供了统一的数据项定义与编码规则。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1. 数据项分类:标准将数据项分为基础信息类、运行状态类、能耗统计类和故障报警类。其中,基础信息类包括设备型号、生产厂家等基本信息;运行状态类涵盖温度、压力等实时监测参数;能耗统计类记录了能源消耗总量、单位面积热负荷等数据;故障报警类则涉及设备故障类型及发生时间。这种分类有助于明确各类数据的应用场景,便于后续管理和分析。
2. 编码结构:标准规定了数据项编码采用层次化结构,由大类代码、小类代码、顺序号三部分组成。例如,“0101001”表示第一大类(基础信息)下的第一小类(设备信息)的第一个数据项。这样的编码方式既简洁又具有良好的扩展性,方便系统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
3. 数据采集频率:对于不同类型的监控数据,标准提出了相应的采集频率要求。如温度传感器每分钟至少采集一次,而能耗统计数据则建议每日汇总一次。合理的采集频率能够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同时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4. 数据传输协议:标准推荐使用Modbus或BACnet作为数据传输协议,并对数据包格式进行了具体说明。这不仅确保了不同厂商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也为后续智能化管理奠定了技术基础。
5. 数据安全措施:考虑到供热计量系统的重要性,标准特别强调了数据的安全保护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数据加密传输、访问权限控制以及定期备份等手段,以防止数据泄露或篡改。
6. 数据存储期限:根据实际需求,标准给出了各类数据的最小存储期限。比如,运行状态类数据应保存不少于三个月,而历史趋势数据则需保留一年以上。这样既能满足日常运维需要,又符合节能环保原则。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DB11/T 1389-2017》从多个角度规范了供热计量系统监控管理中的数据处理流程,为实现高效精准的能源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