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玉米秸秆全量原位还田的技术要求、作业流程及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吉林省玉米种植区的玉米秸秆全量原位还田作业。
Title:Corn Straw Full-quantity In-situ Returning Technology Specific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2/T 2543-2016《玉米秸秆全量原位还田技术规程》是一项吉林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玉米秸秆的处理和还田过程,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适用范围
标准适用于吉林省范围内玉米种植区的玉米秸秆全量原位还田作业。这一规定明确了标准的应用区域和作物类型,确保了技术措施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
技术要求
1. 收获方式:要求采用联合收获机一次性完成玉米果穗收获和秸秆切碎作业,切碎长度应控制在5-10厘米之间。这样的切割长度有助于提高土壤覆盖度,加快秸秆分解速度。
2. 留茬高度:玉米秸秆还田时,留茬高度不应超过15厘米。合理控制留茬高度可以减少病虫害传播风险,同时有利于后续耕作。
3. 施肥管理:在进行秸秆还田的同时,需根据土壤肥力状况适量增施氮肥,以弥补因微生物分解秸秆而消耗的氮素。具体施肥量应参照当地实际情况调整。
4. 耕作方式:推荐使用深松整地技术,深度达到25-30厘米。这种耕作方式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增强保水保肥能力,并为下季作物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5. 灌溉措施:对于干旱地区,在实施秸秆还田后应及时灌水,保持土壤湿润状态,促进秸秆快速腐解。灌溉频率及水量需结合天气情况灵活调整。
注意事项
- 在连续多年实行此技术模式时,应注意轮作制度的设计,避免单一作物连作导致的土地退化问题。
- 对于重黏土质或排水不良的地块,可适当降低秸秆还田比例,防止积水引发烂根现象。
- 定期监测土壤pH值变化,必要时采取石灰调节等手段维持适宜的酸碱平衡。
通过严格执行上述技术规程,不仅可以有效解决玉米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还能显著提升耕地质量,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