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湖库鱼类增养殖的技术要求、操作流程和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吉林省范围内湖库鱼类增养殖的生产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Operation Specifications for Fish Enhancement and Culture in Lakes and Reservoir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15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2/T 2517-2016《湖库鱼类增养殖技术操作规范》是吉林省地方标准,旨在指导湖库鱼类的增殖与养殖工作。以下为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水质管理
- 标准要求湖库的水质需符合GB 3838的规定,确保水体清洁无污染。具体来说,溶解氧不得低于5mg/L,pH值应在6.5至9之间。这主要是为了保证鱼类生存环境的健康,避免因水质恶化导致鱼类病害或死亡。
2. 放养密度
- 对于不同种类的鱼苗放养密度有不同的规定。例如,草鱼每公顷建议放养量为1000尾左右,而鲤鱼则为800尾。合理的放养密度可以有效利用水体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同时防止过度拥挤引发的竞争压力。
3. 饲料投喂
- 饲料应符合NY/T 471的要求,确保营养均衡。每日投喂次数一般为两次,早晚各一次。根据季节变化调整投喂量,夏季高温时适当增加投喂量以满足鱼类生长需求,冬季则减少以免造成浪费。
4. 疾病防控
- 定期对养殖区域进行消毒处理,使用符合规定的药物预防疾病发生。一旦发现病鱼,立即隔离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防止疫情扩散。此外,还应注意观察鱼类活动情况,及时发现异常行为如浮头等现象,并查明原因加以解决。
5. 捕捞收获
- 当鱼类达到商品规格后即可开始捕捞作业。捕捞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对其他未成熟个体的影响,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操作,比如设置网目大小限制等方法来保护幼鱼资源。
这些条款构成了湖库鱼类增养殖的基本框架,在实际生产活动中应当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从而实现高效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