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乌鳢池塘养殖的环境条件、苗种放养、饲养管理、病害防治及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吉林省范围内乌鳢的池塘养殖生产。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Pond Culture of Black Snakehead (Channa argus)
中国标准分类号:B5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2/T 2521-2016《乌鳢池塘养殖技术规范》是由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旨在规范乌鳢池塘养殖的各个环节,确保养殖过程科学、高效且环保。以下将对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池塘准备
1. 池塘面积应控制在2-10亩之间,水深保持在1.5-2米。
解读:适宜的池塘面积和水深可以保证乌鳢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并有利于水质管理。过大或过小的池塘面积都不利于养殖密度的控制和日常管理。
2. 池塘底部需平整,淤泥厚度不超过20厘米。
解读:平坦的池底有助于均匀分布饲料,减少残饵沉积,降低病害发生率。而过多的淤泥会消耗水中氧气,影响乌鳢生长。
3. 池塘进排水系统要独立设置,确保水流畅通无阻。
解读:独立的进排水系统能够有效避免交叉污染,同时便于调节水质和水量,为乌鳢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二、苗种选择与放养
4. 苗种要求体格健壮、无病无伤,规格整齐。
解读:健康的苗种是成功养殖的基础,规格一致则能保证后期生长同步,便于统一管理和投喂。
5. 放养前需用食盐水或高锰酸钾溶液对苗种进行消毒处理。
解读:消毒措施可杀灭苗种表面附着的病原微生物,降低疾病传播风险,提高成活率。
三、饲养管理
6. 日常投喂应遵循“四定”原则,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
解读:“四定”原则有助于建立规律的生物钟,促进乌鳢健康生长,同时减少浪费,提高饲料利用率。
7. 定期检测水质,保持溶解氧含量不低于5mg/L。
解读:充足的溶解氧是乌鳢正常呼吸和新陈代谢的前提条件,定期监测并调整水质可以防止缺氧导致的死亡现象。
8. 每月进行一次全池泼洒生石灰,浓度为20g/m³。
解读:生石灰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还能调节pH值,改善池塘生态环境。
9. 遇到恶劣天气时要及时增氧,并减少或停止投喂。
解读:极端天气可能造成池塘缺氧,及时采取措施可以保护乌鳢免受伤害。
以上就是DB22/T 2521-2016中一些关键条款及其深入分析。遵循这些规定不仅能够提升养殖效益,还能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