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越冬池塘底层微孔增氧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设备选择与安装、操作方法及维护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吉林省范围内采用微孔增氧技术进行越冬池塘管理的水产养殖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Micro-pore Aeration at the Bottom of Wintering Pond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2/T 2519-2016越冬池塘底层微孔增氧技术规范》是一项专门针对冬季池塘养殖管理的技术标准。这项标准对于保障鱼类在寒冷季节的生存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选取其中的关键内容进行深度解读。
一、适用范围与术语定义
本标准适用于吉林省范围内采用微孔管道增氧设备进行冬季池塘增氧管理的渔业生产活动。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微孔增氧”是指利用微孔曝气管或盘等装置,通过压缩空气形成细小气泡,从而实现池塘水体底部增氧的一种方式。这一定义明确了技术的核心特征,即通过细微气泡增加溶解氧含量。
二、设施安装要求
根据标准规定,微孔增氧系统应包括主机、输气管道、微孔曝气管和控制装置四部分组成。其中,主机需放置于避风处且离水面有一定高度以防止进水;输气管道选用耐压抗老化材料并确保连接密封性良好;微孔曝气管铺设时要保证均匀分布覆盖整个池底面积,并且固定牢固以防移位;控制装置则负责调节供气量大小。这些具体要求确保了系统的稳定运行和高效性能。
三、操作管理要点
标准强调,在冬季低温条件下,应根据不同鱼类种类及生长阶段调整每日开机时间。例如,当水温低于5℃时,每天只需早晚各开一次机即可满足基本需求;而当水温回升至8-10℃之间,则需要适当延长开机时长。此外还提到定期检查维护设备状态的重要性,如发现堵塞现象应及时清理以免影响效果。
四、水质监测指标
为了评估增氧效果,标准建议定期检测池塘内氨氮、亚硝酸盐以及pH值等关键参数。正常情况下,氨氮浓度不应超过0.3mg/L,亚硝酸盐不超过0.1mg/L,pH值维持在7.5-8.5之间为宜。如果发现超标情况,则需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善。
五、安全注意事项
最后特别提醒操作人员注意用电安全,所有电器元件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且做好防潮防水处理。同时还要加强对儿童及其他无关人员进入作业区域的管理,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综上所述,《DB22/T 2519-2016越冬池塘底层微孔增氧技术规范》从多个角度全面指导了该领域的实践工作,无论是设施配置还是日常维护都给出了详尽的操作指南,有助于提高养殖效率的同时也保障了工作人员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