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地理标志产品太和小米的术语和定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自然环境、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文件适用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批准保护的太和小米。
Title:Geographical Indication Product - Taihe Mille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7.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太和小米是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的特色农产品,其地理标志产品标准DB15/T 1170-2017对太和小米的质量要求、种植环境、生产加工等关键环节进行了规范。以下为该标准的重要条文解读:
产地环境与土壤条件
标准规定太和小米的产地应位于云州区海拔1000米至1300米之间的区域,这里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6.8℃左右,无霜期约140天。土壤类型以栗钙土为主,pH值在7.5至8.5之间,有机质含量不低于1.2%。这种独特的自然条件赋予了太和小米特有的品质。
品种选择
种植太和小米所选用的小米品种需具备抗旱、耐寒、高产的特点。具体来说,要求品种的株高在80厘米至100厘米范围内,穗长20厘米至30厘米,每穗粒数不少于200粒。种子纯度不得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85%。
栽培管理
播种时间通常在每年的4月中旬至5月上旬,采用条播或穴播的方式进行。行距保持在20厘米至25厘米,每穴播种量为5粒至7粒。施肥方面,基肥使用腐熟农家肥,每公顷施用量不少于30吨,追肥则根据生长情况适量补充氮磷钾复合肥。
收获与储存
当谷穗变黄且籽粒硬化时即可收获,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完成。收获后需及时晾晒,确保水分含量控制在13%以下。储存环境要求通风干燥,温度不超过20℃,相对湿度不大于65%,并定期检查防止虫害发生。
通过严格执行上述标准,可以保证太和小米的独特风味和优良品质,促进这一地理标志产品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