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废杂铜中铜及某些杂质元素含量的化学分析方法,包括样品的处理、分析步骤和结果计算。本文件适用于废杂铜及其相关材料的化学成分分析。
Title:Chemical Analysis Method for Scrap Copper
中国标准分类号:H12
国际标准分类号:77.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4/T 1939-2016《废杂铜化学分析方法》是一项地方标准,适用于广东省内废杂铜的化学成分检测。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
标准明确指出适用于废杂铜中铜、铁、锌、铅等主要元素以及杂质元素的定量测定。这一规定确保了检测工作的针对性和准确性,为废杂铜的回收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2. 样品采集与制备
标准要求样品应具有代表性,采集时需考虑不同来源和类型的废杂铜,并且在制备过程中要避免污染和氧化。样品制备步骤包括破碎、混匀、缩分等环节,以保证分析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 化学分析方法
- 铜含量测定: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这两种方法灵敏度高,能够准确测定铜的含量。
- 铁含量测定:通过硫酸亚铁铵滴定法进行测定,操作简单且成本较低。
- 锌含量测定:使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此方法适用于各种浓度范围内的锌含量测定。
- 铅含量测定:同样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对于废杂铜中的铅含量也能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持。
4. 质量控制
在整个检测过程中,必须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定期校准仪器设备、使用标准物质验证测量精度、记录并分析异常数据等。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检测结果的可信度。
5. 安全注意事项
检测人员在执行任务时应注意个人防护,如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遵守实验室安全规程。此外,在处理有害化学试剂时需格外小心,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通过上述条文的解读可以看出,《废杂铜化学分析方法》不仅规范了废杂铜化学分析的具体流程和技术要求,还强调了质量管理和安全意识的重要性。这对于促进废杂铜资源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