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苜蓿生产的产地环境、品种选择、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新疆地区苜蓿的规模化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lfalfa P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4T 0104-2017 苜蓿生产技术规程》是西藏自治区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和指导当地苜蓿的种植与管理工作。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深入解读。
一、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该标准明确要求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性选用适宜的苜蓿品种。例如,在高寒地区应优先考虑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品种。在播种前需对种子进行精选处理,包括筛选去除杂质和病虫害种子,并采用机械或化学方法破除休眠,提高发芽率。
二、整地与施肥
整地时要确保土壤疏松平整,深度不低于30厘米。施基肥时有机肥与化肥的比例建议为1:1,每公顷施用腐熟有机肥不少于30吨,同时配合适量磷钾肥。追肥应在苗期和生长旺盛期分别进行,氮肥用量控制在每公顷150至200千克之间。
三、播种技术
推荐采用条播方式,行距保持在25至30厘米左右。播种深度一般为1.5至2厘米,覆土后适当镇压以保证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播种时间通常选在春季解冻后或秋季霜降前,具体日期可根据当地实际气象条件调整。
四、田间管理
幼苗出土后要及时查苗补缺,保持均匀分布。当植株长到5至6片真叶时可开始第一次间苗,留苗密度约为每平方米80至100株。在整个生育期内要密切关注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一旦发现应及时采取生物防治或低毒高效农药进行防控。
五、收获与储藏
首次刈割宜在开花初期进行,留茬高度保持在5至7厘米。后续每次刈割间隔时间控制在30天左右。刈割后的牧草应立即摊开晾晒,水分含量降至15%以下时方可打包入库。储藏环境要求干燥通风,避免阳光直射,防止霉变。
以上内容是对《DB54T 0104-2017 苜蓿生产技术规程》中一些核心要点的详细解析。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标准,从而提升苜蓿生产的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