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蚕种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场地选择、设施设备、蚕品种选择、饲养管理、病虫害防治、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内蚕种的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
Title:Silkmoth Seed Produc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3/T 2019-2016《蚕种生产技术规程》是浙江省地方标准,对蚕种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规范。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蚕种催青管理
1. 催青室要求:催青室应保持清洁卫生,温度控制在24℃±1℃,相对湿度75%±5%。这一规定旨在为蚕种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确保胚胎发育正常。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胚胎发育速度和质量,湿度过低会导致胚胎失水,过高则可能引发病害。
2. 看青标准:根据胚胎发育程度确定点青时间,当胚胎发育至丙3期时开始点青。此标准有助于统一操作,避免因人为判断差异导致的生产误差,保证各批次蚕种发育同步。
二、催青期间的管理
1. 温湿度调控:每天早晚各检查一次温湿度,及时调整以维持稳定。这一步骤非常必要,因为即使短暂的温湿度波动也可能对胚胎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影响孵化率和健壮度。
2. 换气通风:每隔4小时开窗通风10分钟,防止二氧化碳浓度过高。良好的空气流通可以有效减少病原菌滋生,提高胚胎健康水平。
三、蚕种冷藏管理
1. 冷藏条件:冷藏室温度设定为2℃±0.5℃,相对湿度85%±5%。低温能够抑制胚胎发育,延长保存期限,但过低的温度会损害细胞结构,湿度过低可能导致胚胎失水皱缩。
2. 入库前检查:入库前需逐盘检查蚕种质量,剔除不合格品。此举可确保入库的每一批次蚕种都达到生产标准,避免因劣质蚕种影响后续饲养效果。
四、蚕种发放管理
1. 发放前复验:发放前再次核对数量、规格及质量,确认无误后方可发放。这一步骤是为了防止因信息错误导致的生产事故。
2. 运输防护:运输过程中使用专用容器,并采取防震措施。运输环节中任何不当操作都可能造成蚕种损伤,影响孵化后的成活率。
五、其他注意事项
1. 定期消毒:定期对生产场所进行全面消毒处理,采用高效低毒的消毒剂。保持环境卫生是预防疾病传播的重要手段。
2. 记录完整:建立完善的生产档案,记录每个环节的操作情况。完整的记录便于追溯问题来源,也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持续改进生产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