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猴头菇菌种制作的术语和定义、生产环境要求、母种制作、原种制作、栽培种制作及质量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猴头菇菌种的生产和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Hericium Erinaceus Spaw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1132-2017《猴头菇菌种制作技术规程》是由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旨在规范猴头菇菌种的生产流程和技术要求。以下是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菌种培养基的选择与配制
条款:4.1
规定了猴头菇菌种培养基的主要成分应包括木屑、玉米芯、麸皮等,并强调了原料的新鲜度和无污染的重要性。这一步骤是确保菌种健康生长的基础,因为优质的培养基能够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促进菌丝体的快速繁殖。
菌种制作环境的要求
条款:5.1
要求菌种制作场所需保持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并且室内温度控制在20℃至25℃之间。湿度则建议维持在60%-70%。这样的环境条件可以有效防止杂菌滋生,保证菌种的质量稳定。
接种操作规范
条款:6.2
指出接种过程必须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执行,在无菌条件下完成。同时,接种工具及容器也需事先灭菌处理。这一措施是为了避免外源性污染,提高接种成功率。
培养管理
条款:7.3
提到在整个培养期间,需要密切观察菌丝生长状况,及时调整光照强度和通风情况。当发现异常现象如菌盖变色或萎缩时,应立即查找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可以使猴头菇菌种达到最佳生长状态。
以上内容只是该标准的部分重点部分,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项规定,以获得高质量的猴头菇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