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斑衣蜡蝉的防治原则、防治策略、监测与预警、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及综合防治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宁夏地区果树和林木上斑衣蜡蝉的防治。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Control of Pyrilla perpusill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4/T 1197-2016《斑衣蜡蝉防治技术规程》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布的关于斑衣蜡蝉防治的技术规范。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斑衣蜡蝉的综合防治措施,适用于宁夏地区斑衣蜡蝉的防治工作。这表明该标准主要针对宁夏地区的地理和气候特点制定,具有地域性。
2.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对“斑衣蜡蝉”、“成虫”、“若虫”等术语进行了明确界定。例如,“斑衣蜡蝉”是指特定种类的昆虫,其特征为身体上有明显的斑纹。这些定义有助于统一认识,确保防治工作的准确性。
3. 监测与预警
标准要求在每年的特定季节(如春末夏初)加强田间巡查,及时发现斑衣蜡蝉的活动迹象。监测方法包括目视检查、粘虫板诱捕等。一旦发现虫害达到一定密度,应立即启动预警机制。
4.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基础措施之一,包括合理轮作、清除田间杂草等。例如,标准建议避免连续多年种植同一种作物,以减少斑衣蜡蝉的栖息地。
5.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手段简单有效,如人工捕捉成虫或使用防虫网覆盖幼苗。标准特别强调,在清晨或傍晚时分进行人工捕捉效果更佳,因为此时斑衣蜡蝉活动较迟缓。
6.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需谨慎使用,应选择高效低毒的农药,并严格按照说明书施药。标准指出,喷洒时间最好选在上午9点前或下午4点后,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7. 生物防治
鼓励利用天敌控制斑衣蜡蝉的数量。例如,释放寄生蜂等有益昆虫,可以有效抑制斑衣蜡蝉的繁殖。
8. 安全间隔期
使用化学药剂后,必须遵守规定的安全间隔期,确保农产品残留符合国家标准。标准中列出了不同农药的安全间隔期,供使用者参考。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DB64/T 1197-2016《斑衣蜡蝉防治技术规程》从多个层面提供了科学系统的防治指导,旨在保护农作物免受斑衣蜡蝉的危害,同时兼顾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