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有机乌龙茶生产的产地环境、茶园建立、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摘、加工、包装、标志、运输和贮存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广东省范围内有机乌龙茶的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Organic Oolong Te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7.1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4/T 1841-2016《有机乌龙茶生产技术规程》是广东省地方标准,对有机乌龙茶的生产过程进行了规范。以下为该标准的重要条文及其详细解读:
一、原料要求
1. 茶园应远离城市和工业区,周围3公里内不得有污染源。
解读:确保茶园环境无污染,避免有害物质通过空气或水流进入茶园。
2. 茶园土壤应符合GB 15618中的二级以上标准。
解读:土壤质量直接影响茶叶品质,需达到国家规定的土壤环境质量二级以上标准,以保证茶叶的安全性。
二、栽培管理
1. 不得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等投入品。
解读:强调采用天然肥料如绿肥、腐熟农家肥等,以及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保持茶园生态平衡。
2. 茶树修剪应在每年春季和秋季进行,修剪高度控制在30-40厘米之间。
解读:合理修剪有助于提高茶树光合作用效率,促进新梢生长,同时便于采摘作业。
三、加工工艺
1. 鲜叶采摘后应立即摊放萎凋,摊放厚度不超过5厘米。
解读:及时萎凋可减少鲜叶堆积发热现象,防止茶叶变质,并有利于后续发酵工序顺利开展。
2. 揉捻时压力要均匀适中,时间控制在30-40分钟。
解读:适当的揉捻力度和时间能够破坏部分细胞壁结构,使茶汁外溢,增加成品茶香气浓郁度。
四、产品质量
1. 成品茶水分含量不得超过7%,总灰分含量不得超过6.5%。
解读:严格控制水分和灰分指标可以延长茶叶保存期限,提升产品稳定性。
2. 水浸出物含量不低于36%,咖啡碱含量为2.5%-4.5%。
解读:这些理化指标反映了乌龙茶特有的滋味与营养成分,是衡量其品质优劣的重要依据之一。
综上所述,《有机乌龙茶生产技术规程》从茶园选址到最终产品的各个环节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旨在指导企业严格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方式组织经营活动,从而生产出高品质的有机乌龙茶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