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干旱半干旱区苜蓿保护性耕作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主要技术措施及管理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区苜蓿种植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nservation Tillage of Alfalfa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1090-2017《干旱半干旱区苜蓿保护性耕作技术规程》是内蒙古自治区发布的关于苜蓿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规范。以下是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
该标准适用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苜蓿种植,特别是那些需要通过保护性耕作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水分蒸发、增强抗逆性的地区。
2. 术语和定义
- 保护性耕作:指在保持土壤覆盖的基础上进行的少耕或免耕作业方式,以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水分并改善土壤结构。
- 覆盖作物:指在苜蓿田间种植的一种或多种植物,用于覆盖裸露的土地表面,减少水分流失和风蚀。
3. 播种前准备
标准要求在播种前对土地进行适当的整理,包括清除杂草和残茬。特别强调要保留一定量的秸秆覆盖,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并增加有机质含量。
4. 播种技术
苜蓿种子的播种深度应控制在1至2厘米之间,行距建议为20至30厘米。播种时要确保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以提高发芽率。同时,推荐使用机械播种机,以保证播种均匀性和深度一致性。
5. 田间管理
在苜蓿生长期间,需定期检查田间状况,及时清除杂草,并根据土壤湿度情况适时灌溉。灌溉时应采用滴灌或喷灌等节水型灌溉方式,避免大水漫灌造成水资源浪费。
6. 病虫害防治
鼓励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如释放天敌昆虫或使用生物农药,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对于病害问题,应及时清理病株,并采取轮作制度预防病害蔓延。
7. 收获管理
苜蓿的最佳收获时期是在开花初期至盛花期之间。收割时留茬高度应在5至8厘米左右,以便于下一茬的快速生长。此外,还应注意收获后的田间清理工作,将残留物移出田间,防止病虫害滋生。
这些条文旨在帮助农牧民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通过遵循这一规程,可以有效提升苜蓿产量和质量,同时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