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同色兜兰无菌播种繁育的术语和定义、设施与设备、外植体选择与处理、无菌播种技术、继代增殖培养、壮苗生根培养、炼苗移栽及档案管理。本文件适用于同色兜兰的无菌播种繁育及相关生产活动。
Title:Sterile Seed Sowing Propag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aphiopedilum concolor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5/T 1316-2016《同色兜兰无菌播种繁育技术规程》是一项针对同色兜兰这种珍稀植物的无菌播种繁育技术规范。这项标准对于保护濒危物种、促进其种群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环境条件:标准要求无菌操作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0℃至25℃之间,相对湿度控制在60%到80%范围内。光照强度建议为2000至3000勒克斯,并确保每天有12至16小时的光照时间。这些条件能够为同色兜兰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
2. 培养基配方:推荐使用的培养基包括MS(Murashige and Skoog)基础培养基,可以添加适量的蔗糖作为碳源,琼脂作为凝固剂。此外,还应根据需要加入一定浓度的植物激素如6-BA(苄氨基嘌呤)和NAA(萘乙酸),以促进细胞分裂与根系发育。具体添加量需参照实验结果调整。
3. 接种方法:将消毒后的同色兜兰种子均匀撒布于已制备好的培养基表面,每瓶接种数量一般不超过50粒。接种完成后立即封口并做好标记,放置于上述设定好的环境中进行培养。
4. 管理措施:定期检查培养瓶内状况,注意观察是否有污染迹象出现。一旦发现污染现象应及时处理受影响的培养物,避免影响其他健康植株。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幼苗生长情况,在必要时适当调节光照强度或更换新鲜培养基。
5. 移栽准备:当幼苗长至约3厘米高且具有明显真叶时即可考虑移栽。在此之前需要逐步降低培养室内湿度,并增加通风次数,让幼苗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移栽前还需对基质进行彻底清洗和灭菌处理,确保新环境下没有病原微生物存在。
通过遵循以上各条技术要求,可以有效提高同色兜兰无菌播种的成功率,从而实现对该珍贵植物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