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的服务要求、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控制及改进等方面的具体规范。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内提供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的各类机构。
Title:Service Specification for Autism Children Rehabilitation Institutions - Part 2: Autism Children Rehabilitation Institu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C05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1377.2-2016残障儿童康复机构服务规范 第2部分: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是一项专门针对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的服务规范。这项标准对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的环境设施、人员配备、服务内容等方面作出了详细规定,旨在提高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以下将从几个关键点出发,对标准中的重要条文进行深度解读。
首先,在环境设施方面,标准要求康复机构应提供安全、舒适且适合孤独症儿童特点的康复环境。例如,第5.1条明确规定了康复室的面积不得小于20平方米,并且需要配备必要的康复设备如感觉统合训练器材、认知训练设备等。此外,还特别强调了环境布置要避免过于复杂或刺激性强的因素,以减少孤独症儿童的不安情绪。这一规定对于确保孤独症儿童在一个稳定、有序的环境中接受康复治疗至关重要。
其次,在人员配备上,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根据第6.1条的规定,每个孤独症儿童康复班至少需要配备一名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及一名助理人员。同时,所有工作人员都必须接受过专业的孤独症康复培训,并持有相应的资格证书。这不仅保证了康复工作的专业性,也为孤独症儿童提供了更加个性化和有效的康复方案。
再者,关于服务内容和服务流程,标准在第7章中做了详尽描述。其中,第7.1条指出康复服务应当涵盖行为干预、语言沟通训练、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等多个方面。而第7.2条则进一步明确了服务流程,包括初次评估、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实施康复训练以及定期评估效果等步骤。这些规定有助于确保康复服务系统化、科学化地开展,从而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最后,标准还特别关注了家长参与的重要性。按照第8.1条的要求,康复机构应当积极鼓励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康复过程中来,比如通过举办家长培训会等形式帮助家长了解如何在家配合孩子进行康复训练。这样做不仅能增强家庭的支持力度,也能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整个康复过程。
综上所述,《DB11/T 1377.2-2016残障儿童康复机构服务规范 第2部分: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从多个维度为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设定了高标准的服务准则。这些准则不仅体现了对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的关怀,也反映了我国在特殊教育领域不断进步的态度与决心。希望各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能够严格遵守此标准,共同促进孤独症儿童健康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