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总体规划的术语和定义、总则、规划内容、技术要求及实施管理。本文件适用于福建省内生物防火林带的建设与管理。
Title:Guidelines for the General Planning of Biological Firebreak Constr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4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2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总体规划导则》(DB35/T 1573-2016)是由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指导和规范生物防火林带的规划建设工作。这项标准对于提升森林防火能力、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规划原则部分,标准强调了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这意味着在设计生物防火林带时,不仅要考虑生态效益,还要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确保方案既符合实际需求又能长期发挥作用。例如,在选择树种时应优先考虑本地适应性强且不易燃的植物种类。
其次,关于布局要求,标准提出了“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构建防护体系。“点”是指设置防火隔离带或阻隔区;“线”指的是沿山脊、沟谷等关键位置布置连续性的防火林带;而“面”则是指通过大面积种植耐火树种形成整体屏障。这种多层次立体化的布局能够有效提高林地的整体抗火性能。
再者,对于林带宽度的规定也是本标准的一大亮点。根据不同区域的火灾风险等级,规定了不同宽度的要求:低度危险区至少为10米宽,中度危险区不少于20米,高度危险区则需达到30米以上。这一规定基于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得出,既能满足防火需求又不会过度占用土地资源。
此外,还特别强调了后期管护的重要性。生物防火林带建成后并非一劳永逸,需要定期修剪清理枯枝落叶,并及时补植更新老化树木,以保持其良好的生长状态和防护功能。因此,在规划初期就应该预留足够的维护资金和技术支持措施。
最后,标准还鼓励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管理,比如利用卫星遥感监测火情变化趋势,建立数据库记录每片林带的具体情况等,这有助于实现精准化管理和快速响应突发事件。
综上所述,《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总体规划导则》(DB35/T 1573-2016)从多个维度给出了全面系统的指导建议,为各地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它不仅体现了我国对森林防火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为其他地区制定类似标准积累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