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森林资源监测中遥感调查的技术要求、数据处理方法、成果内容及精度评价。本文件适用于福建省内基于遥感技术开展的森林资源监测与调查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Forest Resources Monitoring and Remote Sensing Survey
中国标准分类号:B32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5/T 1570-2016《森林资源监测遥感调查技术规范》是福建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森林资源监测中遥感调查的技术流程和方法。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数据源要求
标准指出,遥感数据应选择分辨率不低于2米的空间分辨率影像,并优先采用多光谱与全色波段融合后的彩色红外影像。这一规定确保了影像具有足够的细节分辨能力,能够清晰识别不同类型的森林覆盖类型。同时,要求影像的时间范围应在春秋季之间,以避免冬季积雪或夏季茂密植被对分类精度的影响。
图像预处理
在图像预处理阶段,标准强调了辐射校正、几何校正以及大气校正的重要性。例如,辐射校正可以消除传感器自身及大气条件引起的辐射差异;几何校正则需要将影像配准到国家统一坐标系下,通常使用控制点数不少于10个;而大气校正则是为了减少大气散射和吸收对地表反射率估算的影响。这些步骤共同保证了后续分析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地类划分
根据标准,森林资源监测中的地类划分主要包括林地、非林地两大类,其中林地又细分为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等子类别。具体划分依据包括但不限于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等相关资料,结合实地调查成果进行综合判断。对于难以直接判定的情况,还需借助高程模型(DEM)辅助分析。
监测指标体系
本标准还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森林资源监测指标体系,涵盖了面积、蓄积量等多个关键参数。其中,面积测量采用网格法或者样地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蓄积量估计则基于生物量模型,通过树种组成、平均胸径等因子计算得出。此外,还特别提到要定期更新数据库信息,保持数据时效性。
质量控制措施
为保障最终成果的质量,标准提出了多项质量控制措施。首先,在整个工作流程中设立专职质检人员全程跟踪检查;其次,建立三级审核制度,即作业组内部自查、项目部复核、主管部门终审;最后,制定详细的错误修正方案,一旦发现问题立即整改直至符合要求为止。
以上便是对DB35/T 1570-2016《森林资源监测遥感调查技术规范》部分内容的重点解读。该标准不仅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操作指南,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了明确的工作方向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