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土荆芥检疫鉴定的方法、步骤和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土荆芥的检疫鉴定及相关植物检疫工作。
Title:Quarantine and Identification Method for Chenopodium botry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福建省地方标准《土荆芥检疫鉴定方法》(DB35/T 1556-2016)是专门用于指导和规范土荆芥检测与鉴定的技术文件。以下是对该标准中几个关键条款的深度解读:
1. 范围:标准适用于进境货物、运输工具、集装箱、包装材料及其他可能携带土荆芥的物品的检疫鉴定工作。这一规定明确了适用对象,确保了所有潜在传播源都能得到有效监控。
2. 术语和定义:标准对“土荆芥”进行了明确界定,即一种特定植物种类,其特征包括但不限于叶片形状、颜色等。准确理解这些术语有助于正确识别目标物种,避免误判。
3. 抽样与样品制备:
- 抽样原则:按照随机性和代表性原则抽取样本,确保所取样本能够真实反映整体情况。
- 样品制备:要求将采集到的样本进行适当的处理,如清洗、干燥等步骤,以保证后续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4. 显微镜检查法:
- 设备要求:需使用高倍率显微镜,并配备必要的光源及滤光片系统。
- 操作流程: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植物组织结构来确认是否为土荆芥。例如,关注叶片脉络模式、种子表面纹理等细微之处。
- 结果判定: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对照标准图谱或数据库资料作出判断。
5.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 提取DNA/RNA:介绍采用何种试剂盒以及具体的操作步骤来获取高质量的遗传物质。
- 扩增反应条件设置:包括引物设计、退火温度的选择等信息。
- 数据分析:利用特定软件比对序列数据,从而得出结论。
6. 报告编写:强调了记录整个过程的重要性,包括但不限于采样地点、时间、天气状况等因素,以及最终鉴定意见等内容。
以上内容只是对部分核心条款做了简要概述,实际应用时还需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希望上述解析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