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湖泊黄尾鲴放养的技术要求,包括环境条件、苗种选择、放养密度、饲养管理、病害防治及收获等环节的技术规范。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范围内湖泊中黄尾鲴的生态养殖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tocking of Yellowfin Gudgeon in Lakes (DB42T 1176-2016)
中国标准分类号:B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湖泊黄尾鲴放养技术规范(DB42/T 1176-2016)是湖北省针对湖泊渔业生产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黄尾鲴在湖泊中的养殖操作,促进生态友好型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以下将从该标准的重要条文出发,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范围”部分明确了本标准适用于湖北省内湖泊中黄尾鲴的放养活动。这为后续具体技术要求提供了适用背景和约束条件。
其次,“术语和定义”中对关键概念如“黄尾鲴”、“湖泊”等进行了明确界定。例如,“黄尾鲴”被定义为一种生活在淡水环境中的鱼类,具有特定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湖泊”则指自然形成的或人工建造的蓄水体,具备一定的面积和深度。这些定义有助于统一行业内认知,避免因理解偏差导致的技术执行问题。
再者,“苗种选择与质量要求”强调了苗种来源的重要性以及质量控制措施。标准指出,苗种应来自健康、无病害的亲鱼群体,并且要求苗种规格整齐、活力强。此外还规定了苗种运输过程中需采取适当保护措施以减少应激反应,确保其到达目的地后的成活率。
关于“放养密度”,标准根据不同湖泊的具体情况给出了建议值。比如对于中小型湖泊,每公顷可放养5000至8000尾;而对于大型湖泊,则可以适当降低密度至3000至5000尾/公顷。这样的分级指导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开展科学管理。
水质管理也是该标准关注的重点之一。它要求定期监测水质参数如溶解氧、pH值、氨氮含量等,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投饵量及换水频率。同时提倡使用生物制剂改善水质,减少化学药品的使用频率,体现了绿色环保的理念。
最后,在疾病防控方面,标准提出建立完善的防疫体系,包括但不限于疫苗接种、定期消毒以及隔离患病个体等手段。并且鼓励采用生态调控方法来增强鱼类自身的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为主的目的。
综上所述,《湖泊黄尾鲴放养技术规范》不仅涵盖了从苗种选择到最终收获全过程的技术要点,而且贯穿始终地融入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通过严格执行这一标准,能够有效提高湖泊黄尾鲴养殖的成功率,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渔业经济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