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利用红外光谱法对塑料种类进行鉴定的方法和步骤,包括样品制备、光谱采集、数据分析及结果判定。本文件适用于各类塑料制品的种类鉴定及分类。
Title:Plastic Type Identification - Infrared Spectroscopy Method
中国标准分类号:Z73
国际标准分类号:59.08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T 3159—2016《塑料种类鉴定 红外光谱法》是江苏省地方标准,于2016年首次发布并实施。该标准规定了利用红外光谱法对塑料种类进行鉴定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通过红外光谱法对常见塑料种类进行定性鉴定。它涵盖了从样品制备到数据处理的全过程,但不包括定量分析。
规范性引用文件
标准列出了多个相关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如GB/T 6040(红外光谱仪的使用方法)等。这些引用文件为红外光谱法提供了技术支持,确保检测过程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术语和定义
标准对“塑料”、“红外光谱”、“基线”等专业术语进行了明确界定。例如,“塑料”被定义为以高分子化合物为主要成分,并可加入添加剂制成的材料。
技术要求
1. 仪器设备:要求使用的红外光谱仪应具备良好的分辨率和信噪比,同时需定期校准以保证测量精度。
2. 样品制备:样品应具有代表性,且在测试前需去除表面污染物。对于薄膜状或薄片状样品可以直接压片测试;而对于块状样品则需要研磨成细粉后与溴化钾混合压片。
3. 测定条件:推荐采用衰减全反射附件或者漫反射附件进行测定,具体取决于样品的状态。扫描次数一般设定为16次以上,分辨率不低于4 cm⁻¹。
数据处理
在获得原始光谱图之后,需对其进行基线校正、归一化处理以及特征峰识别。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比较不同塑料之间的差异时,应当关注那些能够区分各类塑料的关键吸收峰位置及其强度变化情况。
结果判定
根据特征吸收峰的位置及强度来判断塑料的具体类型。例如聚乙烯通常会在波数范围为2850 cm⁻¹和2920 cm⁻¹处出现两个强吸收带;而聚丙烯则会在相近位置上也有类似的吸收现象但强度稍弱些。此外还应该结合其他信息如密度、熔点等因素综合考虑最终结论。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应当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 样品名称、来源;
- 使用仪器型号及参数设置;
- 测试条件描述;
- 光谱图示例;
- 鉴定结果说明;
- 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分析。
总之,《塑料种类鉴定 红外光谱法》作为一项重要的地方性技术规范,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上述条款的理解与掌握,可以更有效地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