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城市生态气象观测的指标体系,包括观测要素、观测方法和技术要求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广东省内城市生态气象观测及相关活动的开展。
Title:City Ecologic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Index System
中国标准分类号:P56
国际标准分类号:07.0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4/T 1800-2016城市生态气象观测指标体系》是广东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城市生态气象观测工作,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下将对标准中的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观测站点布设要求
标准中规定了观测站点的布设原则,包括代表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代表性意味着站点应能反映所在区域的整体生态气象特征;稳定性要求站点位置长期不变,避免外界干扰;可操作性则强调站点应便于设备安装与维护。例如,在城市中心区和郊区分别设置观测点,以全面掌握不同区域的生态气象状况。
气象要素观测
该标准明确了多种气象要素的观测内容及精度要求。如气温测量需使用分辨率不低于0.1℃的传感器,并确保测量高度符合规范;相对湿度测量精度不低于±3%RH;风速和风向则要求测量误差分别小于±0.5m/s和±3°。此外,还特别指出降水量观测应采用自动雨量计,记录间隔不超过1分钟。
生态环境参数观测
除了常规气象要素外,标准还涵盖了空气质量、土壤湿度等生态环境参数的观测。对于空气质量监测,标准建议至少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PM2.5和PM10等指标;土壤湿度观测需覆盖表层至深层土壤,并定期校准仪器确保数据准确性。
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
在数据处理方面,标准强调了原始数据的质量控制流程。包括数据采集前后的检查、异常值剔除以及数据缺失补全方法等。同时要求建立完整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存储、传输的安全可靠,定期开展数据质量评估工作。
应用案例分析
标准最后列举了一些实际应用案例来说明如何利用这些观测数据服务于城市规划与发展。比如通过长期积累的城市热岛效应监测数据,可以优化城市绿化布局;结合空气质量监测结果制定更加有效的污染防控措施等。
以上是对《DB44/T 1800-2016城市生态气象观测指标体系》部分内容的深入解读,希望对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有所帮助。